人間百年筆陣-口鼻笛譜寫排灣心事

  • 列印

人間百年筆陣-口鼻笛譜寫排灣心事

作者:林明德(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台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的一支,卻多音交響,展現多元的文化。在十四族裡各自擁有不同的語言、神話、傳說、風俗、樂舞、詩歌、生活型態與制度,成就旗幟鮮明的文化樣態。其中又以工藝—物質文化與音樂—非物質文化兩項最能凸顯族群形象特色。

原住民族在木工與雕刻較為發達的有排灣、魯凱、卑南與雅美等四族。至於音樂則眾聲喧嘩,各具樂音風格,例如︰布農的祈禱小米豐收祭歌(Pasibutbut)—八部合音宛如天籟;排灣口笛與鼻笛,音韻哀婉,彷彿百步蛇的低嗚。這些都是舉世罕見的文化資產,值得我們去重視。

為了承傳藝人精湛的技藝,培育無形文化資產鑑賞人才,二○○九年以來,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陸續舉辦排灣族口笛與鼻笛、泰雅族口簧琴、泰雅族染織、阿美族傳統製陶等各項原住民族傳統藝術文化資產研習推廣之課程,以持續積累文化經驗,落實體認傳統藝術。二○一三年,以排灣族陶壺與口、鼻笛為主題為研習課程,透過講座、導覽與實作,期望學員能成為懂門道的行家。第一場已於七月在鶯歌陶瓷博物館舉辦;第二場於九月二十七日在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舉行,這是基於情境教學的考慮。課程講座邀請吳榮順、胡台麗教授以實務經驗分享,伊誕‧巴瓦瓦隆解析口鼻笛音樂符碼,少妮瑤‧久分勒分則帶領大家樂器製作與樂曲吹奏。

排灣族口鼻笛音樂一向予人哀婉的感覺,使人「身心不由自主地進入笛聲所撩起的愛與思念的世界。」胡台麗解讀說︰「百步蛇的吻端突起並向上翹,那是百步蛇的鼻笛。」「百步蛇因預感即將被遺棄,而經常吹出哀傷的鼻笛聲。」

胡教授曾執行「排灣鼻笛、口笛技藝保存與傳習規畫報告」(一九九五~一九九九),並拍攝《愛戀排灣笛》紀錄片(二○○○),她的看法是建立在耆老的傳說與自己的驗證上;伊誕為排灣族藝術家、紀錄片導演,雕刻、陶藝家撒古流是他的大兄,他們都是許坤仲(Pairang Pavavaljung,一九三五~)的兒子。在《傳唱愛戀的兄弟》紀錄片,他跡近父親的樂音世界,轉述父親的觀點;少妮瑤是位奇特女性,打破「傳男不傳女」的傳統,成為排灣族史上首位口鼻笛的女傳人,她出身學院,投入面向包括︰樂論、研究、演奏與推廣等,並整理古調和創作,出版《生命—Nasl》(二○○七)與《聽—女人聲音》(二○一一)兩種CD,二○一一年,被屏東縣文化處登錄為排灣族口、鼻笛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她的說法顯然是來自老師的傳授與親身的體會。

特別要指出的是,一九八八年,許常惠、徐瀛洲兩老率領的「中華民國山地傳統音樂舞蹈訪歐團」,由阿美、布農、排灣三族三十五人組成,以二十七支歌舞讓原音在國際舞台發聲,贏得歐洲人士高度的評價,當時許坤仲擔任排灣族婚禮音樂中雙管口笛吹奏,其複音音樂令現場觀眾為之沉迷。

近年來,在國際化的浪潮襲捲下,本土文化頗有被疏離的現象。二○一一年,北排灣族許坤仲與南排灣族謝水能(Gilegilau Pavalius,一九五○~)兩位著名藝師,以「排灣族口鼻笛」項目,被指定為國家級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也就是人間國寶,而驚動文化界,一時傳為美談。還有最近泰武國小古謠傳唱隊,十四人平均十二歲的學童,由葛萊美獎得主何保泰(Daniel Ho)編曲《歌,飛過群山》,他們唱出天籟般的古歌謠而響亮於國際。排灣族老中青少幼傳唱的樂音,既譜寫心事更證明了「在地文化」的希望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