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發現詹文魁

  • 列印

                                                                                                      發現詹文魁  

                                                                                作者:林明德(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 董事長)

      在臺灣石雕發展史上,詹文魁的藝術造詣,特別是佛像雕塑,堪稱獨特,他不僅型塑自己的風格,也雕造諸佛新相,寫下亮麗的史頁。

      詹文魁(1960~),出生於花蓮七星潭,父祖輩靠海為生,經營定置漁網。童年悠游漁村、沙灘、藍海與烈陽,是玩伴心目中的孩子王,而鬼靈精則是他的另一個名號。國小四年級,愛上繪畫,嶄露藝術天分;國中時,陪母親到一貫道道場聽經,初遇佛法,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寫在書包上,作為警惕;曾經在家裡盤腿打坐,彷彿進入禪定之際,母親喊叫﹕「文魁啊,不要走火入魔,趕快起來。」像是棒喝,把他喚醒。

      一九七五年,文魁就讀花蓮高中,二年級下學期,毅然決然從自然組轉社會組,為的是上藝術科系,方便專心雕塑。這種決定真是不可思議,但他一路獲得許多貴人的支持,像廖清雲老師、何恆雄教授、大姐詹惠瑛……。他的努力與表現,也贏得張梅君小姐的芳心,在競爭對象中—手術刀(醫生)與雕刻刀(雕刻家)之間,她作了一次大膽的抉擇。

      文魁投入石雕三十多年,創作歷程大概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即﹕一、學院時期;二、現代雕刻、佛像與裝置藝術;三、佛像雕刻;四、大型佛像。

      一、二時期大多是學院派的創作,不過也透露他創作的多元面向,包括﹕抽象雕刻、佛首與裝置藝術;三、四時期均屬佛像塑造,材質有石、銅之分,造型則有小、大之別。

      大二、三時,他勇敢的接下新竹青草湖「靈隱寺」的佛像工程,親自銅塑〈開山祖師〉與〈無心和尚〉兩件大型作品。一九八四年,為花蓮「祥德寺」水泥塑造八公尺〈白衣觀音像〉;一九九二年又完成十二公尺〈金身地藏菩薩像〉,其法相之莊嚴、氣勢之宏偉,一時傳為美談。

      他長期吃齋、唸佛、打坐、觀想,深深感悟「菩薩入我,我入菩薩」「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妙諦,並獨創「一刀」的技法。他的佛教藝術理論大概有三個重要的觀念,即﹕一、以相示法,即以佛像表現佛法與佛菩薩的特性,如花蓮「祥德寺」〈金身地藏菩薩像〉、「中台禪寺」〈四大天王〉等;二、以法示相,依佛經的義理創造佛像,如四川峨嵋金頂四十八公尺〈十方普賢菩薩像〉,乃據〈普賢行願品〉、〈普賢十大願〉的內涵去思索祂的形象;三、無相成相,則是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思維理路來雕造佛像,如「中台禪寺」〈毗盧遮那法身佛〉與「洞山祖庭」〈一佛二弟子像〉等。

      一九九五年,是文魁佛像雕刻生涯的新契機,「中台禪寺」硬體建築由李祖原大師規劃設計,大師採用「異法門」的原則,設計一座恢弘雄偉的現代寺廟;佛像雕造則由文魁及二十位匠師團隊負責,他的雕工技法突破傳統寺廟佛像的形式,並融合現代雕刻的風格,三年多打造二十二尊法相莊嚴的佛像,宛如一座現代佛像的展場。

      二○○六年,四川峨嵋金頂「華藏寺」敦請李大師規劃建築,而四十八公尺〈十方普賢菩薩像〉則由文魁雕塑;二○○九年,陝西法門寺文化景區延聘李大師負責硬體建築「合十舍利塔」,文魁則負責三身佛像的雕造。他們兩人合力完成的現代寺廟與大型佛像,飲譽中外,為當代佛教藝術史平添幾頁輝煌。文魁說﹕「在中國雕塑華嚴三聖是我的人生大夢想。」我想,為文殊菩薩造像就是大夢想之一環,希望他心想事成。

       二○○八年,一尊十二公尺〈行禪中的佛〉,充分詮釋了文魁的弘願,為感恩、為喚起眾生平等,希望佛陀早日返回印度,大佛被安放在賤民區的「龍樹學園」(2003~),期盼佛陀釋放大慈悲。

       為了挖掘文魁的佛像雕刻世界,我追蹤他三年,不僅跡近他的雕造現場,更進入他不設防的內心世界。他的雕刻類型多元,於佛像卻是一門深入,長期薰習,因此能創造嶄新的諸佛像,開拓佛像雕刻的新視野。他的作品深受典藏家的喜愛,而遍佈全臺,甚至流傳到日本、中國、印度等國,真不愧是位立足臺灣,放眼國際的佛像雕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