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涵藏人文化成的講堂

  • 列印

涵藏人文化成的講堂

作者: 林明德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 董事長)   

 

一九七九年,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應運而生,並開出宗教、建築、藝能、工藝美術與飲食等五個面向,進行長期田調、研究、保存、推廣,甚至國際交流。三十六年來,我們挖掘人文,整合民俗,繳交一系列的亮麗成果,除了提供政府施政參考外,並且回饋斯土斯民,讓社會大眾認識民俗底蘊,分享民藝之美。

二O一二年,基金會獲得國藝會‧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支持,首次舉辦「大家藝起來─民藝講堂」,為期半年。課程涵蓋風俗、信仰、古蹟、工藝、戲曲與音樂等專題,邀請專家與保存推廣者擔任講師,以情境薰習,趣味、互動的方式,引領學員一窺民俗藝術的魅力,例如「無垢劇團」演出的〈醮〉,透過情節、肢體語言展示無形的、肅穆的宗教氛圍,讓文化臺灣基金會洪孟啟董事長為之一震,「這就是臺灣的生命力,也是深具本土特色的藝術!」他臨場感動的說道,並提議能長期把「大家藝起來」列入年度例行性的活動,這也預告「活動」宛如列車,將年年啟動。

二O一三年,基金會再次啟動民藝講堂列車,課程包括:原住民文化、戲曲演藝、宗教信仰、古蹟建築、傳統音樂與歲時節慶,透過暢談文化、賞玩藝術與品味生活的實境體會,引導學員正確認識民俗藝術的元素,例如李乾朗教授導覽國定古蹟大龍峒保安宮,生動活潑的詮釋傳統的營造智慧與寺廟綜合之美,令人彷彿經歷一場心靈在傑作中冒險。半年學程,學員的充實是我們的安慰,也讓麥氏新東陽文教基金會麥寬成董事長感動的說出:「基金會辦這種活動,很有意義卻相當辛苦,需要幫忙的地方,我會全力支持。」能獲得有心人士的肯定與鼓勵,為活動帶出更多的正向意義。

二O一四年,為深化講堂專題面向,我們提出民俗與生活的新視野,課程設計依物質與精神生活層次展開:民俗飲食、衣飾工藝、傳統住宅、行動生活、教育文化與常民娛樂等六個專題。除了授課(講座)外,也設計接觸性的學習(參訪、體驗),特別安排授課的場域有:紀州庵文學森林、郭元益糕餅博物館、青田七六、蘆洲李宅古蹟……,結合地緣,發揮境教的效果。其中,許榮一的〈旗袍的記憶與美學〉,讓大家見識到獨步兩岸的唐裝美學與旗袍的奧秘;劉文煌〈老智慧新發現:竹藝的創作與運用〉,揭示「在自己傳統上」出發,增添竹藝時尚語彙,特別是執行日本‧伊東豐雄為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設計的巨大弧形書架,不僅展現深厚的工藝技術,讓大師信服,毋寧也表現了驚人的臺灣軟實力。

二O一五年,大家藝起來列車即將啟動,我們規劃德、智、體、群、美、食六育的課程,開出道德風範/開啟智慧/身體力行/群己互動/美化人生/飲食品味等面向,又聚焦於生命的充實與公民意識的反思。招收的對象是全國各地高、中、小教師,民俗藝術領域系所學生,以及社會大眾。延續文化座談、互動課程與參訪活動的教學方式,期程半年,敦邀二十六位專家、學者擔任講師,透過直接授課與接觸性的學習,引領學員跡近民俗藝術,了解其奧妙的底蘊。例如:楊茂秀〈跟孩子說故事─兒童文學的誕生〉,揭開兒童哲學的神秘面紗;李政育〈解毒農民曆所附食物禁忌〉,為中醫提供科學性的論述;李豐楙〈一起動一動─太極導引〉,深入淺出詮釋身體文化;莊永明〈鄧雨賢與臺灣歌謠〉,親自唱、談作曲大師的優美旋律;琉璃工坊〈晶瑩剔透─琉璃的藝術創作〉,分析令人驚豔的工序;陳力榮〈極品軒的味‧覺境界〉,分享煉味的經驗;張宏庸〈臺灣茶物語〉,細數茶故事;……琳瑯滿目,其精彩自是可待。

〈易‧賁卦彖辭〉云:「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儘管古今中外對文化定義紛紜,見仁見智,但此一根源性的詮釋─文化即人文化成,充滿盎然的生機,正可做為講堂潛移默化的描繪,歡迎你一起來感受那涵藏人文化成的美妙經驗。

 

2015042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