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文化寒冬-大安熄燈

  • 列印

文化寒冬,大安熄燈

 

大安眾君子卌年堅持夢想

學海諸俊英數代積累人文

                 -〈大安〉

 

    這是二○一三年七月七日,我與「大安」諸君子相聚,心有所感,現場書寫的一首小詩。一九七四年,一羣年輕副教授、講師與博士生集資成立長安(後來改為大安)出版社,以薪傳文化期許,出版文學學術論著。四十年來,歷經出版大變遷,仍然緜緜若存,繼續出版,為學術黑夜釋放小光點,我稱之為出版界小奇蹟。

    今年七月七日,大安諸君子翩翩蒞臨「書巢」的股東會議,總幹事劉教授一臉嚴肅的宣布,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大安」正式關門。現場二十多位股東乍聽之下,莫不為之震撼,個個靜默無語,面面相覷。臉色泛著無奈又諒解的複雜表情。

    我為了打破氛圍,朗讀〈大安〉一詩,並且慷慨的表述一些感言。「大安」的誕生,旨在出版文學學術著作。四十一年來,主其事者戮力擘劃,推出系列專書約一百六十餘種,作者涵蓋先行、中生與新生三代,著名學者如:鄭騫、葉嘉瑩、王叔岷、葉慶炳、樂蘅軍、柯慶明、蔡英俊、吳明益……等;而引領學術風氣,並成為劃時代的著作,則有《中國詞學的現代觀》、《唐宋名家詞賞析》、《中國新詩賞析》、《中國現代散文選析》、《中國現代短篇小說選析》……,這些即是永不落架的書,不僅歷久彌新,而且影響深遠。

   「大安」日常業務,由聘雇員工代理,常務、社務委員、總幹事則以志工身分參與,彷彿道家的處事方式,因此收支僅能維持平衡,經營頗為艱苦。

    近年來,臺灣社會驟變,電子資訊發達,讀者的閱讀習慣產生極大的變化,影響所及,紙本書籍銷售量急速下降,市場萎縮,導至許多書店歇業或改行。「大安」在此一趨勢下,業績不振,收入大幅下滑,造成連續四年入不敷出,虧損日漸擴大。資金缺口雖有熱心股東代墊,祇能救急於一時,終非長久之計。

    固然,有人熱心提出解困方案,或轉型或文創……,議論紛紛,但能未觸及核心問題。對於業務如何振興、營運如何調整、如何延續「大安」命脈……等問題,更是眾聲喧譁,欠缺聚焦共識。這時座中突然有人說:

    「況且,我們都老了。」

    這一句話像大雨驟降,將一絲生存火苗給澆熄了,卻給大家當頭棒喝,頓然清醒了。對呀,當年那羣年輕人,雄心壯志,馳騁學術疆場,大有不可一世之概。然而,歲月無聲,四十年如電抹,如今個個都已屆六、七十之年;回顧前塵,怎能不令人唏噓?

    總幹事總結:經多次開會討論,咸認改善乏術,已無延續經營的可能,祇有忍痛結束營業;決議在半年內妥善處理三萬冊庫存書,籌措資遣員工費用,完成稅務報繳,註銷營業登記等善後事宜。

    大家心知肚明,美好的仗已打完了,鬢髮如霜,能奈老何?「我們結緣大安,以大安為榮;七七大安熄燈日,希望也是年年大安日的開始。」我提議說,諸君子以掌聲回應。一場好聚好散又純真的會議,在笑談中結束。大家互道一聲:珍重再見。

    「請大家移駕到醉紅小館,晚餐由詹教授作東。」總幹事連忙補充說道。席開兩桌,酒酣耳熱之際,呂伯突然發聲:「大安太保守了,現代文學選析系列是我們的學術利器,可惜沒能展現它的影響力,太可惜了!」

    前年七七,我與大安諸君子相聚,寫下〈大安〉小詩以肯定其存在價值。今年,我們再度聚會,卻面對「大安」熄燈,真是情何以堪呀。

    在臺灣學術界,「大安」歷經坎坷的四十一年,不得不在文化寒冬熄燈,的確令人扼腕。但值得安慰的是,夥伴們大多學有所專,名重一方。大家發願在不同場域,扮演角色,積極以文化智慧回饋社會。當年的雄心壯志,宛在目前。我想,這是一羣我心目中的「大安」君子。

2015092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