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 小小基金會的一些夢想

  • 列印

 

小小基金會的一些夢想

☉林明德

    民俗藝術是族群共同的生活經驗與智慧的結晶,它既是傳統文化的表徵,也是一種載體,世世代代傳遞著珍貴的族群意識、思想與美學,並以之維繫族群的生命、凝聚民族情感。

    然而因時代演進,社會驟變,臺灣民俗文化在全球化與現代化的雙重衝擊下,面臨許多挑戰與變異,有些因無法與時俱進而沒落,有些則瀕臨滅絕的命運,令人至為惋惜。因此,如何維續民俗藝術的命脈,保留斯土斯民的共同記憶,成為文化人反思的課題。

    一九七九年,「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在此一思潮下應運而生。長期以來同仁們致力於民俗文化的發掘、保存與傳承工作,積極搶救民俗藝術,持續進行田野調查,將地方傳統藝術與藝師推薦給臺灣社會,藉以提升民俗藝術的珍貴價值。

    為了讓國人分享民俗之美,認識民俗藝術之蘊涵,內化民俗藝術化於自身生命,落實教育與推廣工作,基金會自2012年啟動「大家藝起來-民俗藝術講座」,透過宗教、傳統建築、工藝美術、表演藝術、飲食與休閒等專題,敦聘各領域專家學者擔任講座,以深入淺出、趣味活潑與互動性的教學方式,讓學員獲得全面的認知,從中培養興趣,提升對民俗藝術的關注與鑑賞力。

    四年來,我們推出約190場的專題講座,名家齊聚講堂,分享獨特的經驗,如:2012年林麗珍的無垢舞蹈劇場、2013年李乾朗的寺廟之美、2014年劉文煌的老智慧新發現以及2015年石惠君的一起玩唱歌仔戲……。有系統的課程規劃,讓學員深入民俗藝術各面向的知識,形塑厚實的人文素養。學員的肯定是我們最大的安慰與回饋。

    今年,基金會持續啟動「大家藝起來─2016民藝講座」列車,我們擬以繽紛、活力的「彩虹調色盤」為活動圖像,利用視覺經驗給予各種意象的感受,規劃創意的系列講座,以展現民俗藝術的絢麗多彩!

    講座為期一季,分六梯次進行,課程包括:節慶、音樂、工藝、古蹟與文創等專題,兼攝傳統與創新,敦請的主講人均為知名的學者專家,例如:游淑珺的媽祖遶境、涂乙欽的民俗紙雕立體賀卡、少多宜•篩代的豐年祭的容顏、葉文生的臺灣唸歌、周雪清的檳榔葉扇彩繪、張庶疆的傳統捏塑新體驗、鄭勝吉的臺灣傳統建築之美、凌宗魁的公共建築與城市近代化、風三少的戀上霹靂與陳宗萍的臺灣花布新世界。

    為了活潑課程,講座方式或直接授課或對話,設計接觸性的學習教學,由講座現身說法,引領學員進入民俗藝術的世界,了解其藝術底蘊的精髓。

    近年來,基金會同仁將「大家藝起來」列為經常性的業務,以作為連結社區,回饋社會的活動。為了掌握時代脈搏,深化講堂專題面向,展現民俗藝術之美,我們曾提出若干議題,包括:民俗與生活的新視野(2014)、涵藏人文化的境教(2015),聘請名家翻轉教學,引發腦力激盪,前者如:大禾竹藝工坊創辦人劉文煌「在自己傳統上」出發,為竹藝開出新語彙,執行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的巨大弧形書架,其深厚的工藝技術,讓伊東豐雄見識到驚人的臺灣軟實力;後者則契合現實,規劃德、智、體、羣、美、食六育的課程,開出道德風範、開啟智慧、身體力行、群己互動、美化人生、飲食品味等面向,同時聚焦於生命的充實與公民意識的反思,陳力榮〈極品軒的味‧覺境界〉,既分享其特殊的煉味經驗,更展現其朗暢的生命境界,令人大開眼界。

    我們是屬於小小的基金會,知道自己的能力(量)有限,卻持續五年的民藝講座,無非是為了在文化工程貢獻棉帛之力。我們堅信文化政策需要有系統的累積,才能開出亮麗的花果。今年的民藝講堂就是在這樣的理念下規劃的,歡迎你一起領略民俗享宴,來一趟心靈淨化之旅,共同見證小小基金會的一些夢想。

 

2016060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