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區域文學新典範

  • 列印

區域文學新典範

林明德

彰化舊稱半線,清雍正元年(1723)正式立縣,四年,創建孔廟,先賢以「設學立教,以彰雅化」期許。境內有濁水溪流過,帶來肥沃的黑色土壤,農業發達,夙有「臺灣第一穀倉」之稱。

三百多年來,彰化族群多元,人文薈萃,有形、無形文化資產內聚為豐厚的底蘊,包括宗教、建築、藝能、工藝美術與文學,從而建構獨特的「人文彰化」形象。當中的文學深具區域特質,不論民間、古典與現代文學,成績斐然,代有才人薪傳磺溪精神的命脈。施懿琳、楊翠合撰的《彰化縣文學發展史》(上、下,1997),洋洋灑灑七十餘萬字,討論作家一百多人,足以證明彰化優美的文學傳統。難得的是,努力延續此一文學傳統,已成為彰化人世世代代的使命。

一九九九年,縣府決定設立磺溪文學獎,並揭櫫其宗旨為:鼓勵本縣文學工作者創作、研究,獎勵優良文學作品,提升本縣文學水準,改善藝文環境,進而推廣文學閱覽風氣。文學創作徵選類別,分新詩、散文、短篇小說與報導文學;同時頒發特別貢獻獎。

從一~十七屆得獎作品專輯,可以看出這群作家都是磺溪文學的寫手,也是臺灣文學的新力軍,他們通過試煉,在文學的夜空,閃爍星光。二○一六年,進入第十八屆,彷彿轉骨成大人一般,我們親見一棵文學大樹,蓊鬱茂盛,而且碩果纍纍。這屆投稿十分踴躍,新詩一三七件、散文七十九件、短篇小說五十三件、報導文學十四件,共二八三件。各類評審委員分別是:新詩類:岩上、洪淑苓、白靈;散文類:許悔之、廖鴻基;短篇小說:劉梓潔、吳鈞堯;報導文學:劉克襄、林明德。大家共推我為總召集人。

評審流程依序是,每類經過複審,選出若干篇入圍,再經決審,評選出首獎一名及優選若干名。

新詩類件數最多,評審頻頻交換意見,白靈說:「彰化文學基礎扎實,新詩品質相當高,是可喜的現象。」創作包括親情、歷史事件、宗教、環境、土地等面向。寫實主義與現代主義兼有,而且頗得心應手。首獎〈愛的7次方〉,寫剖腹生產的歷程,在新生/母難的糾葛中,流露一份無盡的愛。尤其是語言簡淨,意象鮮活,能動人心弦。優選六篇,即:〈我以為一切仍如往昔〉、〈甘蔗的風骨-記二林蔗農事件〉、〈濕地風景〉、〈她把童年丟進磺溪〉、〈彰鹿路上兩個家〉、〈朝天香路-      鹿港天后宮軟身媽祖〉。

散文類,書寫空間,由高山到大海,廖鴻基以為:「稿件多,高手如雲。足以說明磺溪文學獎受到重視,彰化文學風氣鼎盛。」作品大部分以人生世相為題材,當中也出現對臺灣環境的觀察,極為難得。首獎〈陸上行舟〉,深刻「妳」對海的情懷和行動的勇氣,字裡行間隱約透露不安與生死無奈的叩問。優選六篇,即:〈落雨也要去散步〉、〈熬一鍋天長地久〉、〈風自故鄉來〉、〈開花的醬油〉、〈行道遙遠〉、〈石榴〉。

短篇小說類,頗具氣勢,吳鈞堯指出,這次短篇小說,技術既純熟又複雜,題材涵蓋生命、愛情與土地,具有相當的震撼力。首獎〈茹苦〉,敘述一個被丈夫拋棄的婦女,含辛茹苦帶大孩子,沒想到孩子結識紅塵女子,背棄家庭。小說以喜劇結束:母親原諒兒子、媳婦,闔家團圓。評審共識:因為它建構在災難上,在苦難中開出花朵,能感動讀者。優選五篇,即:〈轉骨湯〉、〈風扇〉、〈幸福〉、〈灰髮〉、〈利涉大川〉。

報導文學類,是一種「複雜」的文類。一篇動人的報導文學作品必須具備:

一、社會改革功能的意圖(一種對現狀的批判、糾正);

二、田野調查(包括:參與觀察、交叉訪談);

三、文學感染力的描述,加上圖像語彙的映襯;

四、敘事結構的安排;

五、重視臺灣田野的共同記憶。

劉克襄語氣急促地指出,很多縣市文學獎都逐漸放棄報導文學類的徵選。磺溪文學獎一直堅持主辦,形成一個不凡的文學傳統,彰化的書寫遂有了一個報導文學的美好承傳。

這次應徵作品書寫面向多元,或深度報導歷史建築再利用,或環境公害的控訴,或以文創思考敘述一個不為人知的在地手工業。首獎〈彰化鐵路醫院(原高賓閣)古蹟保留故事〉,作者透過文獻與訪談,重構高賓閣的歷史,敘述過程,抒情、敘事、批判,靈活運用,並透過圖像映襯,帶領讀者進入歷史秘境,最後還提出活化的建議,是篇相當穩重扎實的作品。優選有三篇,即:〈水經․刺仔埤圳注〉、〈番麥尪仔〉、〈阿束社咖啡〉。

從四類二八三件應徵作品中,我們看到作家濃郁的鄉土情懷,他們立足彰化,堅持書寫彰化的人事物,秉持環保意識,反思土地倫理,共同擎起區域文學大旗,展現磺溪精神,薪傳文學傳統,為臺灣文學史上平添亮麗的一頁。

 

100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