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期待重現元宵原味的國家燈會

  • 列印

1070109.jpg

期待重現元宵原味的國家燈會

 

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大概都會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歲時節慶。論者指出,這與該民族的生活環境、生產方式和宗教信仰有著密切的關係。臺灣社會依循黃曆二十四節氣(時間計數系統)作息,並積累豐厚的民俗底蘊,例如: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陽、冬至、過年等節慶。

農曆正月十五,俗稱元宵節,又稱上元、元夜、燈夕等,是一年一度的狂歡節,也是傳統的嘉年華會。

一九九年,交通部觀光局為慶祝元宵節,主動結合民間與地方政府資源,舉辦大型燈會活動,企圖將傳統民俗節慶推向國際。第一屆,以臺北市中正紀念堂為活動場域,由楊英風大師設計的主題燈「飛龍在天」,定時雷射秀,讓觀眾大開眼界,配合副燈、環保小提燈及其他精采的子題,內聚成為一股暴漲的吸引力,媒體競向報導,賞燈人潮,從四面八方湧入,盛況空前,令人終身難忘。這個創意的活動,一鳴驚人,也打造了臺北燈會的金字招牌。

一年,燈會改為臺灣燈會,巡迴各地舉辦,由各都縣市角逐主辦權,期能結合鄉土民情、主燈、副燈、花燈、工藝、小吃等活動,呈現臺灣燈會風華。二十九年來,燈會由十六個都縣市輪流主辦,在「在輸人不輸陣」的心理下,各憑本事,每每締造亮麗的場面與賞燈人數的新紀錄。口碑風傳,更成為國際觀光的盛事。

        元宵節的淵源,歷史久遠;相關的傳說,瑰麗神奇。其內涵繁複多元,包括:點燈賞燈、提燈籠、猜燈謎、貫燈腳、吃元宵與歌舞百戲等。特別是點燈儀式,內聚民間、道教與佛教等習俗,是臺灣珍貴的文化資產。質言之,元宵節「燈意象」包括多種元素,例如:古老社會有庭中燃燎炬(火把)的習俗,在寒冷春夜,為迎新、夜遊作樂帶來光明,增添溫暖,此其一;道教有三元節,即:上元、中元、下元。分別是天官(職責賜福)、地官(職責赦罪)、水官(職責解厄)。正月十五,上元日,為天官誕辰,民間舉辦齋會燃燈,祈求天官賜福,此其二;印度佛教傳入中土後,正月十五燃燈表佛的習慣,從佛寺流傳到民間,此其三。

這些元素積累成為點燈儀式的深層結構,也豐富了節日的內涵。之外,據說古代私塾放寒假是從春節前到元宵節,開學日,每個學生都攜帶一盞精美手工燈籠到私塾,請老師替他點燃,俗稱「點燈」或「開學燈」,象徵點亮智慧的心燈,帶來光明的前程;學生提著燈籠返家,懸掛門口,提醒自己,結束「小過年」,努力向學。這毋寧又為點燈儀式注入另一層肅穆的信息。

臺灣燈會,年年熱鬧喧譁,科技炫麗,人潮匯集,加上各種媒體推波助瀾,而馳名國際。但主其事者對於節日涵藏的豐富元素卻相當忽略,欠缺挖掘與整合,藉境教引領大眾看清「門道」,遑論開出怎樣的民俗節慶大格局。

一四年,國藝會董事長施振榮曾提出「庶民燈節」理念,呼籲大家找回傳統元宵節的意義,並推出「燈燈鄉印,元宵采風」活動,深獲十五位企業家認同與贊助,願意返鄉共襄盛舉。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特別以﹤回家,灌溉故鄉的文化﹥為題,發表演說,期許營造有地方特色的節慶文化。我在接受專訪時指出,相對追逐聲光熱鬧的燈會,冷靜思考找回傳統元宵燈節意義,值得鼓勵。並建議重現元宵燈節的原味,宜積極挖掘涵藏於節慶的多樣元素。庶民燈節連續舉辦三年,不僅重拾傳統人文趣味,也贏得各地鄉親的熱烈參與,更深化節慶的內涵,確實為原味元宵節提供一個思考的範例。不過,由於人事改組,活動也隨之停止,令人扼腕。

臺灣燈會二十八屆,已形塑為重要節慶。年年燈會,人山人海,走進臨時構築的場域,似乎被淹沒於熱鬧喧囂的聲浪裡,走馬看花,吃喝玩樂一場,無暇思索節慶的原始意義。主其事者倘能用心思索節慶內涵,縝密規劃,推出原味的元宵燈節,對社會大眾當有正面的意義。

也許,庶民燈節的理念是值得加以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