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王爺信仰的一些新發現

  • 列印

20180209.jpg

     臺灣現有的宗教類別,共有二十七種,在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島嶼上,矗立著將近三萬三千多個供信徒膜拜、聚會的場所,其密度之高,舉世少有。特別是各教派,各自營造多元而且深厚的宗教文化,更是世界宗教史罕見的現象。

     當中,王爺總廟—南鯤鯓代天府的表現十分亮眼。三百五十年來,代天府歷經四期的擴建,逐漸形成一座宗教文化特區,山水布局與潛藏的八卦、五行觀念,依神明指示,由各家設計,形成獨特的「建築年輪」,令人嘖嘖稱奇。也贏得無數的獎勵,例如:一九八五年,獲頒國定古蹟;二〇一一年,被評選為「米其林旅遊三星級景點」;二〇一三年,「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進香期」榮獲「國家重要民俗及有關文物」認證。

      代天府執事們為永續寺廟文化,強調在信仰場域建構人文城堡。於是在二〇〇七年,希望基金會結合專家學者承辦學術研討會。我們共推李豐楙教授擔任召集人,進行系統性的規劃,並以「宗教學術論壇」作為平台,陸續推出相關的動。

      二〇一六年九月,代天府執事參加山西師範大學歷史與旅遊文化學院主辦「臺灣南鯤鯓代天府文化交流」座談會,首次為李府千歲進行顯影;並決定二〇一七年,舉辦「李府千歲兩岸學術研討會」。我們立刻擘劃議程,與廟方選在五月十九日(農曆四月二十六日),李府千歲誕辰舉辦。

     代天府五府千歲,即李王、池王、吳王、朱王、范王,最早有姓無名(尊其姓而諱言其名)個個神威顯赫。大王即李府千歲,是五王的領導神祇,祂智勇雙全,精於觀天文測良辰,其神蹟與靈驗,讓信眾驚奇而口口相傳,例如:渡海採買建材興廟、北狩嘉義威懾知縣、祭溪築造五王堤……等。一九六六年前後,史貽輝道長(1913~2000)發表〈五府千歲傳略〉(依據鸞堂扶鸞)正式賦予歷史人物身分:「稽諸史乘,神生於隋唐之季,李公諱大亮,涇陽人……」

     從此,李府千歲、李大亮、隋唐、涇陽,產生聯結,也引發踏查、探索的學術歷程。為了讓這次的宗教學術論壇的議題更具周延性,我們決定名稱為:李府千歲暨王爺信仰兩岸學術研討會。論述面向包括:宗教、本事、衍變、信仰,共十一篇論文。開始由李豐楙教授撰述〈從行瘟到代巡〉,為五府千歲的神格定調。林玉茹的〈潟湖、歷史記憶與王爺崇拜〉,藉著文獻爬梳,為臺南地區的王爺信仰尋根索源;徐明福運用相關契約書,配合影像辨識系統,探討日治時期南鯤鯓代天府重建用石材來源與打石司阜門派。

     接著,王玉來、劉麗、侯慧明、霍斌四人根據新、舊《唐書》本傳與陳寅恪、岑仲勉等人的觀點,進行李大亮家世、事蹟的考述並為之造像:李大亮(588~644),雍州涇陽人。父李充,為隋文帝開國功臣之一。唐太宗貞觀年間,李大亮以涼州都督為西北道安撫大使,主張「臣而不內」的控撫策略,眼光宏遠。他一生廉潔奉公,其人格特質集政、略、仁、忠、智、義、孝、禮、廉於一身。霍斌於文獻、田調雙重驗證,提出李大亮籍貫是涇陽,但出生地當為山西省朔州市,是道地的山西之子;其葬地在唐太宗的昭陵。至於衍變部分,楊學勇通過新、舊唐書〈李大亮傳〉的解讀,找出李大亮具備成為神的諸多高尚人格,其代天巡狩也有跡可循。洪瑩發則思考臺灣王爺神明分類與神格建構的過程,重現王爺信仰的樣貌。最後涉及信仰,黃文博聚焦李府千歲轉變為歷史人物的歷程、成神成聖現象,以及信仰的傳佈路徑,並指出這些議題,還有待更多文獻的支持與深化的論述。

     這次兩岸學者聚焦於信仰的溯源與流變,對李大亮/李府千歲的顯影工作,當有一定的助益。而其他論述,於代天府王爺信仰的人文思考,也有相當程度的啟發。論述加上現場觀察李府千歲進香的盛況,以及圓桌會議的溝通,讓會議的議題更為堅實、豐富。特別是李豐楙教授的論述,從根源與衍變論證五王「行瘟與解瘟」的雙重性,為神格定調,也解決王爺總廟存在已久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