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從市定古蹟邁向國定古蹟

  • 列印

09032018085815-0001.jpg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諸羅知縣周鍾瑄(1671~1763)倡建嘉義城隍廟。三百多年來,歷經多次重修。一九八五年,被政府指定為第三級古蹟。二〇〇九年,管理委員會委託學者進行嘉義城隍廟調查研究,計畫主持人引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對於世界遺產評估架構,指認城隍廟具有特殊的歷史、區位、建築、人文社會、文物、管理等多元價值,其重要性質得再次了解認知,並給予合宜的評價。次年研究成果出版,並作為申請國定古蹟的說帖。二〇一五年,終於翻轉成功。此例一開,立即引起知名寺廟的反思,例如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莫不用心整合宗教文化,試圖爭取名符其實的冠冕。

當中,臺南市大觀音亭祀典興濟宮的表現非常積極。二〇一二年,廟方開始與學界合作,舉辦每年一次的學術研討會,期望在信仰場域注入人文元素,以充實寺廟文化內涵。二〇一七年,我在「寺廟文資保存與社會貢獻國際研討會」上專題演講,題目是〈從市定古蹟邁向國定古蹟〉,針對大觀音亭祀典興濟宮的文化資產與永續經營,提出一些看法,曾引起學者的熱烈討論與媒體的聚焦報導。

臺南又稱府城,四百年來,積累無限珍貴的無形、有形文化資產,素有「文化古都」之稱。就傳統建築而言,其國定古蹟與直轄市定古蹟總數位居臺灣第一。大觀音亭(1678)與興濟宮(1679)同列於直轄市定古蹟,兩廟平行,坐北朝南,中間為官廳,三個建築形成佛道並列的廟貌,建築美學獨樹一幟,而官廳更是全臺傳統祀典宮廟,唯一僅有的證物。

大觀音亭興建於明永曆年間,在臺澎金馬主祀觀世音菩薩四十座寺廟中,歷史最為悠久,典藏的文物相當豐富,包括:匾額十八方、楹聯十八幅、碑揭十五面,例如:「大雄寶殿」(1835)、「大觀在上」(1862)、「以祈甘雨」(1872)……不僅記錄歷史也見證神祇的威靈。有一幅楹聯:「現月相珠瓔滿珞薰脩三昧成摩地,湧金波寶網交羅超度眾生出愛河。」(1815)由欽命提督福建水師軍門子爵世襲王得祿(1770~1842)拜題,相當難得。

祀典興濟宮是臺澎金馬主祀保生大帝較具代表的十二座廟宇裡,歷史悠久,文物也甚為豐富,包括匾額五十三方、楹聯十四幅、石碑七面,例如:「保安民生」(1694)、「保愛生民」(1835)、「醫道聖神」(1868)……一方方古樸的匾額,既呈現歷史的演繹,也傳釋神祇靈蹟。楹聯有一幅:「秉筆陋元臣醫葯神靈宋史漏收方伎傳,熙朝修祀典馨香朔望清時合祭觀音亭。」(1882)為前臺灣知府周懋琦(1836~1896)撰、書,陳述宋史漏收醫藥神,與佛道廟貌並列的現象。尤其是上、下兩邊小字,既寫吳真人小傳、又敘開山撫番,神祇解疫活人的史實,在楹聯體製上堪稱別出心裁。

這些都是場域的文物,宛如裝置藝術。至於門神、泥塑、彩繪,更是國寶級大師作品齊聚,蔚為壯觀,例如:陳壽彝(1934~2012)於一九七三年的彩畫繪製,包括:三川殿門神、秦叔寶、尉遲恭、三十六宮將等;剪黏大師葉進祿(1931~2016)在大觀音亭拜殿龍虎兩壁堵的巨大泥塑彩繪,栩栩如生,是極為難得的傑作;名家蔡草如(1919~2007)在臺灣廟宇古寺留下許多佳作,而興濟宮前殿龍虎堵下方的花鳥瓷磚彩繪,與大觀音亭神龕下的龍瓷彩繪,正是他的大手筆;彩繪家潘岳雄(1943~),係出名門,筆觸熟練,雅逸沉穩,大觀音亭樑坊有許多是他得意的彩繪。

管理委員會執事們在信仰/人文/學術的多元辯證中取得共識,於是在二〇一二年與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合作,舉辦相關信仰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迄今六屆,有系統地累積寺廟文化資源,成果斐然。尤其是透過在地/國際對話,擴大視野,為臺灣文化奇蹟-宗教軟實力,作了最佳的詮釋。

大觀音亭祀典興濟宮的歷史悠久,人文底蘊豐富多元,其典藏與場域裝置的文物,琳瑯滿目。個人曾建議宜敦請學者進行深入調查研究、論述,統整其蘊涵的諸多人文元素,提出亮麗的成績,以作為堅實的說帖,期能翻轉直轄市定古蹟,爭取國定古蹟的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