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甜蜜的負荷 —賀越譯《吳晟詩文雙重奏》出版

  • 列印

20190313.jpg

吳晟(1944~)是社會寫實主義的詩人,他定根彰化,在教、耕、讀之餘,不停寫作,以詩、文記錄臺灣社會發展歷程。出版的詩集有:《飄搖裏》、《吾鄉印象》、《向孩子說》、《再見吾鄉》、《他還年輕》等五冊;散文集有:《農婦》、《店仔頭》、《無悔》、《不如相忘》、《一首詩一個故事》、《筆記濁水溪》、《我的愛戀 我的憂傷》等七種。

在生命不同階段的進程中,他往往以冷靜的思考、良心的議論,或詩寫臺灣或文論社會,略盡知識分子的責任。不過,他五十歲以前,大概扮演消極的觀念人,面對大地的創傷、人世的劫難,祇能以詩作來控訴、對抗。一九九二年,他化消極為積極,從幕後走到臺上,結合觀念與行動於一身,成為道地的知識分子,也活出吳晟的真本色。從白色恐怖年代、解嚴、政黨輪替,迄今,他經歷曲折的歲月,也經驗艱辛的臺灣,曾寫下許多慷慨激昂、充滿無力又無悔的心聲;面臨初老,他寫下圓熟觀照的「晚年冥想」組詩,以反思生命。

在他詩作的深層結構裡,我們可以發現強烈的核心價值─倫理觀念,並由此擴充開展的家庭倫理、社會倫理與土地(自然)倫理。他像是一位「大地公民」,秉著生態良知,堅持實踐土地倫理,從而投入平地造林、綠化臺灣,其用心既深遠又肅穆;至於政治與環保、農業與稻作,都可視為環節相扣的關涉之主題;晚年對生命的反思,回歸鄉間、自然的懷抱的抉擇,毋寧圓滿了他的人生哲學。

詩是精鍊的語言藝術,一般讀者往往有不得其門而入的遺憾,為了擴大影響力,引起閱讀者的共鳴,自一九九二年開始譜寫詩、文的雙重奏。二重奏是由兩件樂器共同演奏的重奏曲。這裡特別援引作為吳晟詩、文互文詮釋,以彰顯文本所涵藏的深層訊息,經過比對,大概有十五個案例,例如:

〈店仔頭〉(1972,《泥土•卷二、吾鄉印象》)/〈店仔頭〉(1983,《店仔頭》);〈負荷〉(1977,《泥土•卷三、向孩子說》)/〈不可暴露身分〉(1992,《一首詩一個故事》)、〈試題〉(1997,《一首詩一個故事》)、〈負荷綿綿〉(2012,04、11,《聯合報•聯合副刊》);〈過客〉(1978,《泥土•卷一、一般的故事》)/〈過客〉(1998,《一首詩一個故事》);〈我們也有自己的鄉愁〉(1999,《吳晟詩選.再見吾鄉》)/〈我們也有自己的鄉愁〉(2005,《新台灣人週刊》);〈森林墓園〉(2005,《他還年輕•卷二、晚年冥想(一)》)/〈森林墓園〉(2013,《聯合報•聯合副刊》)、〈化荒蕪為綠蔭〉(2014,《聯合報•聯合副刊》)。

這些案例大多創作一九七〇~一九八〇年代,正反應了威權、白色恐怖的統治與知識分子的憂患背景。詩作涉及的面向與呈現的主題,包括:倫理觀念、政治與環保、農業與稻作,以及生命的反思等。吳晟以輕鬆的散文,與詩作對話,互文詮釋詩文本的深層訊息。此種雙重奏所引發出來的語境,其意義有三個指向,即:創作背景的交代,主題意識的探索與反諷嘲弄的美學。

基本上,吳晟詩、文雙重奏並非詩歌翻譯或答案揭曉,而是藉著訊息的再發現,擴大想像世界,挖掘多元主題意識,以延伸詩歌的語境與意境。

個人以為,這是吳晟獨有的文學景觀,也是臺灣文學的特殊風景。

越譯《甜蜜的負荷》,由越南河內國家大學所屬人文學與社會科學大學文學系阮秋賢、阮青延教授負責,譯筆流暢,相當傳神,深得越南讀者的喜愛,毋寧證明了文學藝術是超越時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