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ICRT合作:台灣文化新視野-布袋戲

  • 列印
 
舉世唯一僅有的劇種
臺灣布袋戲
 
一片漂浮在婆娑之洋的葉子,一塊生長於田埂上的番薯,一座供我停泊的港灣
:美麗之島,我們在這裡好久了。關於島嶼記憶,這些人,那些事,晚上 10
點,我們慢慢地講,你慢慢地聽。
ICRT 全新企劃:台灣文化新視野 Tales and Treasures of Taiwan,星期一到星
期五,每天晚上 10 點,我們一起聽見台灣。
 
《臺灣意象》
2006 年,行政院公布二十四個臺灣意象票選結果,由布袋戲奪冠,第二至第五
意象依序為玉山、臺北 101、臺灣美食,與櫻花鉤吻鮭。
在尋找臺灣意象過程,布袋戲能夠脫穎而出,充分反應了兩百年來,它已成為
斯土斯民的集體潛意識。
從世界戲劇史上看,臺灣布袋戲是稀有的劇種,涵藏多樣元素、表演獨樹一幟
、完整的文化底蘊,更帶出文創的新路向,從而形塑傲世的布袋戲藝術文化,
且以軟實力鋪寫文化奇蹟。因此,被大家認定為「國家意象」代表,其意義自
是不凡。
 
《布袋戲傳奇》
布袋戲發源於中國閩南,隨移民傳到臺灣,經過長期傳承衍變,逐漸呈現深具
本地特色的劇種,更發展出獨步全球的布袋戲文化。
臺灣布袋戲的發展歷程,密切結合社會趨勢,由早期的南管、潮調布袋戲,而
北管布袋戲、皇民化布袋戲、反共抗俄布袋戲、金光布袋戲、電視布袋戲,到
霹靂布袋戲。而布袋戲劇團分布各地,形成亮麗的布袋戲地圖,當中,以臺北
「小西園」、「亦宛然」,雲林「新興閣」、「五洲園」最具代表,門派開枝
散葉,風格別具。
布袋戲宛如一則瑰麗的傳奇,是臺灣子民的共同記憶。
 
《綜合藝術》
布袋戲涵攝文學、戲劇、音樂、說書、雕刻、彩繪、刺繡、製作等元素,成為
一種豐饒多元的綜合藝術。
 
布袋戲之美,大概有幾個面向,包括:戲偶、道白(口白)、音樂與戲棚(戲
台)等。戲偶角色分生、旦、淨、丑、童、雜、獸;道白為前場主演的看家本
領,必須分清生、旦、淨、末、丑的口白音,能維肖維妙的聲腔表出;音樂指
後場曲樂,分文、武場,配合劇情演奏;戲棚為演藝舞台,或精雕細琢的彩樓
,或彩繪布景。
因此,布袋戲可說是一種小而美的戲劇藝術。
 
《高難度的表演家》
布袋戲分前、後場,前場為主演,是演出的靈魂人物,全戲口白由主演負責,
他必須五音分明,掌握八聲七情,熟記角色身分,唸出四聯白(定場詩),適
時表達文學典故、俗話、諺語,以貼近常民生活經驗,引起共鳴,臨場即興表
演說書人的真功夫。
後場指音樂演奏,文場是悠揚的管弦樂,以襯托文雅、哀怨的氛圍;武場為鑼
鼓聲,以鑼、鼓節奏表達打鬥、急促的動作。
布袋戲由前、後場組合,而主演一人多藝的展現表演家風範,其高難度是舉世
罕見的。
 
《布袋戲的故鄉》
雲林是臺灣布袋戲的故鄉,五洲園、新興閣兩大門派代代相傳,藝師輩出,全
縣一百多個劇團,堪稱臺灣第一。
更難得的是,其表演形式多樣,傳統、金光、電視布袋戲,三者兼備,從而締
造堅實的布袋戲文化。長期以來,關係且牽動布袋戲契機的當數黃海岱一家了
,一門四代,瓜瓞緜緜,偶藝薪傳,後繼者獨闢偶戲表演境界,開出文創新路
向。
「五洲園」是雲林的光榮符碼,黃門累積的布袋戲文化,不僅寫下臺灣戲曲的
輝煌史頁,也締造偶戲的奇蹟,更擦亮布袋戲故鄉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