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ICRT 合作:台灣文化新視野-一府、二鹿、三艋舺

  • 列印

收聽網址https://www.icrt.com.tw/podcasts_details.php?pod_id=22&mlevel1=12&mlevel2=31

 

早期先民從中國大陸沿海渡過黑水溝來到臺灣,一路由南向北開墾,圍繞著各自不同的信仰中心,逐漸發展聚落,形成南北街廓。經歷了不同時期的變遷,這些還保留下來的街廓就是今日所知的老街,其中以「一府、二鹿、三艋舺」,即現在的臺南府城、彰化鹿港與臺北艋舺,見證臺灣的開發史,也是最能展現臺灣的文化蘊涵及懷舊氛圍的古都。

 

臺灣海洋貿易開發史

一府二鹿三艋舺,曾是臺灣對外貿易的重要出口與交通、經濟命脈,象徵著臺灣數百年來的海洋貿易開發史。三個海運發達的城鎮,不僅對外出口創造了龐大的經濟效益,也見證了臺灣近代在國際貿易場域的發展。

乾隆嘉慶年間,府城三大商業貿易組織「三郊」興起(北郊蘇萬利、南郊金永順及糖郊李勝興),奠定臺南府城直至十九世紀末的貿易與行政中心地位;十九世紀,擁有港闊水深優勢的鹿港繼之而起,與福建泉州的對口貿易相當興盛;鹿港淤塞後,北部的艋舺取而代之,與廈門、長崎等地形成強大貿易網絡。「一府二鹿三艋舺」象徵臺灣對外貿易的繁榮景象,也積累豐饒多元的文化底蘊,而風格別具。

 

臺南府城

一六八四年,臺灣正式納入清帝國版圖,設一府三縣,府衙門「臺灣府」位於今日的臺南,臺南成為全島首府百餘年,是為一府。一八八五年,臺灣建省,改「臺灣府」為「臺南府」,臺南因而得名。直至十九世紀末期,臺南一直是全島政治經濟文化之重心。

如今的臺南古都,處處有人文古蹟,隨時可欣賞到懷舊的人文與歷史。如赤嵌樓億載金城、孔子廟、武廟、德記洋行、東興洋行等古蹟,以及魚丸湯、蝦仁肉圓、蚵嗲、蝦捲、蚵仔煎、傳統豆腐花、度小月擔仔麵等傳統小吃,皆可激發人思古之幽情,令人流連忘返。

 

彰化鹿港

鹿港曾經是荷蘭及清朝時期中臺灣最重要的經商港口,不僅是北到苗栗通霄、南端到屏東恆春的重要運輸港口,更是與泉州蚶江對渡的重要貿易港口。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鹿港成立泉郊會館,進入貿易黃金時代,出口大米、鹿皮、蔗糖至泉州,再進口藥材、瓷器、煙茶等,兩日內來回,故贏得「小泉州」的稱號。

今日的鹿港,成為充滿人文古蹟的歷史古城,有「無圍牆的博物館」之美稱。除了龍山寺、天后宮城隍廟等著名歷史古蹟外,還有老街、摸乳巷、甕牆、半邊井等人文遺跡,以及蝦猴酥、振味珍肉包等美味小吃,更有玉珍齋、鄭興珍、鄭玉珍等三大百年餅舖,展現生動的古城風華。

 

臺北艋舺

乾隆初年,漢人入墾臺北盆地,艋舺因水運地位之優越而有舟楫之便,成為臺北盆地的貨物集散中心。「艋舺」為凱達格蘭族語彙Moungar / Mankah,即「獨木舟」之意,此地原為凱達格蘭族駕著獨木舟與漢人交易蕃薯之地,後來即成為臺語地名。

艋舺龍山寺主祀觀音,後為符應信眾的心理需求,已發展為儒釋道多神共祀的寺廟,為艋舺地區信眾的心靈寄託,更是臺北相當重要的宗教旅遊勝地。龍山寺附近的剝皮寮,是臺北地區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混合著閩南式及西洋式的獨特建築,成為一條足以代表艋舺市街歷史特色的老街。除文化古蹟外,還有獨具地方特色的休憩場所,如華西街觀光夜市擁有道地的南北各地小吃,以及臺北僅有的青草藥專賣街,仍保存著傳統的艋舺市集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