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山寺
  • 龍山寺照片
  • 龍山寺

基金會創始人 - 許常惠教授

在1979年05月01日創立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以「維護中華民俗藝術,以其我國民間藝人的優良傳統得以保存與繼承,民俗藝術的學術價值得以肯定,中華民俗藝術無論在國內外得以發揚光大」為宗旨。

基金會創辦人-許常惠教授照片

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創辦人 - 許常惠 教授(1929 ~ 2001)
照片/柯錫杰提供

昭和4年(1929年)9月6日生於台灣彰化縣和美鎮,民國90年01月01日凌晨逝世,享年72歲。許教授從未間斷過田野採集工作,在台灣作全面的民俗音樂(包括原住民音樂及漢民族傳統音樂)調查、採集、整理和研究工作,開創台灣民族音樂學研究之先鋒。他同時發掘了不少民間藝人(如陳達、廖瓊枝等),並推動發起薪傳獎等,敦促政府重視民間藝人及民族音樂及技藝的傳承。也在師大音樂研究所成立音樂學組,開始推動音樂的研究。並且發起及成立中國民俗音樂研究中心、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及亞太民族音樂學會等單位。

音樂創作近兩百件,種類包含室內樂(包含中西樂器)、合唱曲、獨唱曲、獨奏曲、管絃樂、清唱劇、歌劇、舞劇、打擊樂與兒童音樂等。著名的作品有「葬花吟」(清唱劇)、「白蛇傳」(歌劇)及「百家春」(協奏曲)等。許教授將歐洲20世紀的前衛的作曲作曲風格引進當時的台灣樂壇,使得台灣的音樂有更多樣的發展。此外,自50年開始,陸續創立製樂小集、現代音樂研究學會、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作曲家協會等組織,致力及領導以傳統音樂為泉源的現代音樂創作,以及和國際樂壇的交流。另外,許教授也和鄧昌國、藤田梓、張繼高等人合組「新樂初奏」,專門演奏外國現代作品,使台灣樂壇能與20世紀以來的西方現代音樂有所接觸。其他還有「江浪樂集」、「五人樂會」、「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作曲家協會」等。

著作論述分別在音樂史、音樂理論、音樂教育、民族音樂研究等領域內,發表、翻譯過數十篇中、外論文及逾百篇的相關文章,並著有專書多本,如《杜步西研究》、《巴黎樂誌》、《現階段台灣民謠研究》、《中國新音樂史話》、《民族音樂學導論》、《台灣音樂史初稿》、《民族音樂論述稿》、《音樂史論述稿》等,在樂壇上有相當大的重要性及影響力也由於對音樂教育及兒童音樂啟蒙的重視,許教授也參與了一些音樂教科書及《音樂的故事》、《中國的音樂》等兒童書籍的編著。

曾於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藝術專科學校、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東吳大學、文化大學等音樂科系及東海大學人文課程等任教,主要教授理論作曲和音樂學的課程,在課堂外,許教授對學生也相當的關心及照顧;特別是在作曲及民族音樂學的領域,造就不少台灣今日樂壇的中堅份子。此外,也曾任法國巴黎第四大學音樂學院,及日本東京國立音樂大學客席教授,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和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名譽研究員。許教授對音樂環境及兒童的音樂教育亦十分重視。

歷任中華民國作曲家協會理事長、音樂教育協會理事長、民族音樂學會理事長、台灣師範大學音樂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總統府顧問、教育部國家講座主持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中華音樂著作權人聯合總會董事長、亞洲作曲家聯盟主席、亞太民族音樂學會主席及國策顧問等職務。

曾獲得榮譽如下:十大傑出青年「金手獎」、吳三連先生文藝獎、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法國文化部「騎士勳章」、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藝獎」、國家文藝獎「特別貢獻獎」、教育部「大學特別優良教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法國榮譽軍團「長官級勳章」、行政院「文化獎章」和教育部「國家講座」主持人等,並獲頒「二等景星勳章」及褒揚令。(摘自國史館─許常惠教授生平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