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山寺
  • 龍山寺照片
  • 龍山寺

人間百年筆陣-搶救百年古剎普安堂

人間百年筆陣-搶救百年古剎普安堂

作者:林明德(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近年來,總覺得生命深處彷彿出現某種聲音,讓我挺身積極投入搶救民俗藝術的行列,對了,那是土地記憶的召喚。於是,為搶救民俗曲藝、傳統工藝、民間文學……而奔波南北;田調、研究之餘,撰文呼籲大家正視一些瀕臨滅絕邊緣的人文資產。三年來,感受最深刻的,莫過於搶救百年古剎普安堂了。

    個人與普安堂結緣於一九九七年的全國文藝季。當時我受邀擔任文建會的評審評員,活動由土城區承辦,名為「土城朝山桐花節」(開各縣市桐花祭之先)。活動空間包括承天禪寺、新北市文化中心與普安堂,粗具土城文化園區的規模,其中普安堂的宗教舞蹈表演與文化中心的「李應彬先生回顧展」,可說是土城深度文化的展現,相當引人入勝。

    二○○二年,老友李長俊教授邀我參訪普安堂,讓我有進入堂奧的感覺,齋堂楹聯:「普救施恩拯盡五州黎庶,安神養氣脩成萬劫金仙。」與佛龕楹聯:「普陀山佛祖能布化慈雲法雨,安樂地仙人常降臨醒世警民。」兩幅均為一九一四年的作品,楷書陽刻,流露佛道雙修的訊息,讓人不自覺泛起肅穆之情。

    閒聊時,才驚覺發現,原來龍泉老人李應彬先生是長俊的父親,齋堂的菜姑則是他的姊妹。二○一一年十月,我在台中文資局開會,突然接到長俊的告急電話:「普安堂面臨拆屋還地的命運,能不能幫忙想想辦法?」面對急促求助的聲音,我當下想到李乾朗、林美容……等教授,以及一些常為弱勢發聲的立委。

    其實新北市政府曾在二○○八年,委請乾朗教授調查新北市重要文化資產景點,土城媽祖田普安堂和悟源紀念步道也被列入。因此他認為茲事體大,刻不容緩,建議提報普安堂為古蹟。但因歷史糾葛,遭受到強烈抗議,案例使《文化資產保存法》必須面對嚴厲的考驗與挑戰。三年來,基金會敦邀學者、專家從各面向挖掘普安堂的人文內涵,陸續發現新事證,作為搶救普安堂的憑藉,經過整合、再現,大家莫不驚訝其底蘊之豐厚,更確信真相只有一種,真理愈辯愈明。

    普安堂座落於土城芬園崎,早期是媽祖田原墾戶利用農舍土埆厝作為自家持齋拜佛的廳堂,也是媽祖田村民的信仰中心和部落所。日治大正三年(一九一四)由王文彬創建,隸屬齋教先天派,迄今是大台北地區唯一僅有的齋堂,深烙歷史、宗教與文化的印記,特別是一九六四年前輩藝術家李應彬接任第五任管理人之後,歷經三十多年的修為與努力,把普安堂營造成為一座集宗教、藝術、文化三位一體的空間。

    李應彬(一九一○~一九九五)出身於民間寺廟彩繪藝師,在純粹美術領域自學成功,有「雙刀流」的美譽,曾以西洋畫和東洋畫(即膠彩畫)進軍日治時期與光復初期的學院派沙龍美展,在多次獲獎,聲譽日隆之際,毅然決然退出畫壇,專心投入日常美學的創造,成為生活藝術的實踐家。他中年開始信奉宗教,為了修行,離家前往偏僻的土城媽祖田庄,並擔任普安堂管理人。他以齋堂為故鄉,孜孜矻矻於繪畫、書法、雕塑與庭園的建構。之外,他也保存不少大正年間的手抄鸞文與線裝經典畫冊,豐厚土地上的歷史記憶。

    在齋堂存亡絕續的時刻,我們本著知識分子的天賦言責,提出「土城普安堂學術研討會」的構想,議程分兩天(六月二十九~三十日)六場十一篇論文,以及實地參訪與圓桌會議。

    面對拆廟還地的案例之前,我們期望將這些論述內聚成為新事證,喚醒社會大眾對「媽祖田」的土地記憶,珍惜「新北市最後一座台灣齋教的宗教文化園區」,以及留住「大台北自然生態文化園區」的一線希望。並且化為行動一起搶救百年古剎普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