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山寺
  • 龍山寺
  • 龍山寺照片

人間百年筆陣-佛像雕刻家詹文魁

人間百年筆陣-佛像雕刻家詹文魁

作者:林明德(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我與詹文魁結緣於一九八三年。當時我們接受文建會委託,承辦第二屆民間劇場。籌備委員們提出「廣場奏技,百藝競陳」的大構想,在台北青年公園展開為期五天的活動,內容包括動態的藝能(傳統表演藝術)與靜態的民俗技藝(工藝美術)。石雕藝術我們邀請詹文魁來共襄盛舉,他答應得乾脆,還從花蓮搬運一件帝王石半成品的佛頭(五公尺高),既展示又現場雕作,成為民間劇場的焦點,媒體競相報導。

 從此我們忘年交往三十多年,只要到花蓮,一定聚會。二○一一年,我應邀到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講授「文化詮釋與批判」,課餘帶領研究生進行「佛像雕刻家—詹文魁」的口述計畫。三年來,逐漸進入文魁的佛學修為與佛像藝術世界。

 文魁(一九六○~)出生於花蓮七星潭漁村,父親經營定址漁網,母親出身養女,不識字,信奉一貫道。小學就愛畫圖,背畫稿、臨摹。上了花岡國中,得到美術老師林聰惠啟發,國二隨母親到道場聽經,接觸《金剛經》,並在書包寫著「凡所有相皆是虛幻」,以示信受奉行。從此與佛教結緣,日日念佛吃齋。升上花蓮高中,與廖清雲老師學國畫、捏自塑像,後報考台灣藝專雕塑學系,接受科班的雕塑訓練,打下紮實基礎。

 畢業後,他返花蓮「拿鎚子」展開他的石雕事業。文魁結合石雕與個人信仰修為,專心佛像雕刻,並且開出一片新天地。一九八五年,台北美國文化中心石雕個展;一九八七年,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台北展示中心石雕佛像個展;一九九一年,台北新生畫廊石雕佛像個展;一九九七年,擔任花蓮縣石雕協會總幹事。十多年,他在佛像雕刻,一門深入,並且斟酌雲岡大佛、敦煌石窟,及中國歷代佛像造塑,雕塑一尊尊法相莊嚴的佛像,也創造自己的美學風格。因此,作品一出,識者爭相典藏。他的佛像雕刻遍及台灣、日本、中國、香港、印尼、印度與美國等地。

 一九九五年,是文魁佛像雕刻生涯的新契機,中台禪寺新建工程開始施工,由李祖原大師規畫設計;佛像雕刻,則由詹文魁及二十位工匠的團隊負責,他的雕工技法突破傳統寺廟佛像的形式,融合了現代雕塑風格,三年多打造出二十二尊法相莊嚴的佛像。二○○六年,四川峨嵋金頂‧華藏寺敦請他們合力規畫,硬體建築由李大師負責,文魁則雕塑露天的十方普賢菩薩像(四十八公尺高),為兩千年來的佛教勝地添新景。二○○九年,陝西法門寺文化景區延聘兩人規畫,李大師負責硬體建築合十舍利塔,文魁則完成三身佛像雕刻。他們完美合作的案例,展現了台灣宗教藝術的軟實力,堪稱台灣之光。文魁說:「在中國雕塑華嚴三聖是他的人生夢想。」值得一提的是,二○○八年的「行禪中的佛」,充分表現他的弘願。印度佛教在十三世紀滅亡,直到一九五六年才展開佛教復興運動,發起人安貝卡博士帶領五十萬賤民在龍城聚會,皈依佛教,推動種姓平等制,他認為只有透過佛法,才能徹底改變人民對賤民不平等的心態,於是成立普濟會,現任會長是英國籍的世友先生。台灣佛教界為慶祝該會成立五十二周年,透過游祥洲教授推薦,委託文魁塑造一尊佛像,以象徵對印度佛教復興運動的關懷,並表達對釋迦牟尼佛的感恩。文魁窺意象而運斤,設計「行禪中的佛」,是一尊高達十五公尺的佛像,行走的佛陀雙腳踏著兩朵蓮花(代表悲、智),面容安祥,動靜一如。據說,這個計畫獲得南懷瑾教授的奧援,才得以兌現。這尊佛像是龍城新景點,每年來參訪的超過一百萬人。

 二月十三日,我帶著博士生人弘與文魁進行深度訪談,我感覺他的別墅是一座佛像、古董文物與生活結合的空間,同時看到他是生活、禪修與藝術三位一體的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