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山寺
  • 龍山寺
  • 龍山寺照片

人間百年筆陣-開出亮麗的文化遠景

開出亮麗的文化遠景

作者:林明德(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一九七○年代,臺灣社會急遽轉型,文化資產瀕臨滅絕的處境。許常惠教授號召一群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與社會人士,呼籲搶救民俗藝術;一九七九年正式成立「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並揭櫫宗旨﹕「維護民俗藝術,傳承民間藝人之精湛技藝,以提高民俗文化的學術價值,充實精神生活。」大家努力「挖掘人文資源,整合民俗藝術」,並逐步開出包括﹕宗教、傳統建築、表演藝術、工藝美術、飲食與休閒等六個面向。長期以來,系統的積累資源,於再現臺灣圖像、重塑鄉土情懷,盡些心力。

    民俗藝術,乃指流傳於各族羣與地方之傳統技藝與藝能,包括傳統工藝美術及表演藝術。基本上,這些都是斯土斯民的共同記憶與珍貴的文化資產。我們長期調查、研究、保存、推廣,甚至進行國際文化交流,在在證明其底蘊的豐饒多元,也指出與現代生活的共時性意義,更詮釋了「民俗是一切藝術的土壤」這個嚴肅的命題。

    為了讓國人分享民俗之美,認識民俗藝術內涵,基金會曾積極策畫學術研討會、重現重要節慶內涵、古蹟的盛會、民俗工藝展覽、典藏民藝大師與民俗藝術研習等相關活動,以喚醒大家對文化的記憶與土地的認同。二○一二年,基金會首次舉辦「大家藝起來—民藝講座」,課程概括風俗、信仰、古蹟、工藝、戲曲、音樂等專題,邀請專家和保存推廣者擔任講師,期程半年,以情境薰習,趣味又互動的教學模式,循序漸進,引領學員一窺民俗底蘊,提升民俗藝術的鑑賞力。記得初夏一天,無垢劇團團長林麗真親自帶領團員演出〈醮〉,這舞碼曾經飲譽國際藝壇,並受到國人的高度肯定,現場釋放一種肅穆的情境,令學員大開眼界,更教蒞臨觀賞的洪孟啟董事長與我為之一震。「這就是臺灣的生命力,也是深具本土特色的藝術﹗」孟公如是說,並主動提議,希望文化臺灣基金會能與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長期合作,將「大家藝起來」列入年度例行性的活動,經費上絕對配合。洪董臨場感動,隨機作出決策,顯示他的慧眼與果斷,令人敬佩。

    二○一三年,基金會再次整合社會、文化、藝術、教育等資源,辦理「大家藝起來—民藝學堂」,邀請專家學者擔任講師,課程包括六大子題,即﹕原民文化、戲曲演藝、宗教信仰、古蹟建築、傳統音樂與歲時節慶,並透過暢談文化、賞玩藝術與品味生活,讓學員於半年學程獲得正確的導引,認識民俗藝術的真相。講師的用心分享,學員的專心聆聽,讓我們看到希望,彷彿一粒粒民俗種子已萌芽、茁壯的遠景。麥氏新東陽文教基金會麥寬成董事長一向關心文化,對這項活動所帶出的意義,一再稱讚。「林教授,基金會策畫這種活動,很有意義卻相當辛苦。需要幫忙的地方,我會全力支持。」我們多年來的慘淡經營與繳交的亮麗成績,終於獲得有心人士的肯定與鼓勵,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安慰了。

    二○一四年,為深化「大家藝起來」的專題面向,我們貼近現實,改以民俗與生活的角度進行探索,課程依物質與精神生活層面設計六個專題,來呈現特色與學習目標,內容包括﹕一、民俗飲食,聚焦於傳承百年的臺菜與糕餅,品味真正的臺灣味;二、衣飾工藝,分析原住民與漢族精湛的衣飾工藝之美,藉以啟發文創的新思維;三、傳統住宅,鎖定閩南與日式的住屋建築,追蹤其營造智慧;四、行動生活,分別從移民/港埠、殖民/運輸的角度,探討臺北城昔今的生活、社會、經濟與文教的特徵;五、育教文化,從活版印刷、諺語探索文化傳承以及生命禮俗與教養觀念;六、常民娛樂,安排唸歌竹藝童玩的展演,領略傳統的常民文化藝術。

    為活潑課程,除了直接授課(講座)外,也設計接觸性的學習(參訪、體驗),因此,特別安排授課的地點為﹕紀州庵文學森林、郭元益糕餅博物館、凱達格蘭文化館、青田七六、蘆洲李宅古蹟、小藝埕—思劇場、糖廍文化觀光園區、臺北書院、大稻埕戲苑與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期能結合地緣,發揮境教的效果。

    三十六年來,基金會立足臺灣社會,把握民俗藝術脈搏,投入搶救工作,開風氣進行田調、研究,累積相當深厚的資源,並透過系列活動,將民俗藝術融入生活,使大眾領略多采多姿的民俗世界,以充實心靈,提升生活素質。持續三年的「大家藝起來」,就是最好的例證;這毋寧說明了一件事實,文化需要有系統的累積,才能開出亮麗的文化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