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山寺
  • 龍山寺照片
  • 龍山寺

人間百年筆陣-為《詩路》說幾句話

為《詩路》說幾句話 

作者:林明德(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我出身南部小漁村,屬於窮鄉僻壤的地帶,世代以養麻薩末為業。吾鄉漁塭阡陌,防風林、沙灘、大海,一望無際;白天有海鳥、白鷺鷥起落,夜晚則濤聲到枕邊,伴人入眠。純樸是斯土斯民的共同印記,而力爭上游則是吾鄉子弟的基因。

      林家大多學歷不高,長輩雖鼓勵晚輩讀書上進,卻採取放任適性的態度。在這樣環境裡,我會走上讀書一途,顯然是爹娘的鼓勵與自我的抉擇雙重因素的影響。

      從小對經典就心存一份仰慕,小二聽張老師談《論語》,我就主動寫筆記。大街小巷,家家戶戶的門聯,是我另類的書本,我經常逐戶細讀,默默背記。老師從山東流亡到臺灣,輾轉來永安,他教我們吟唱李白〈靜夜思〉,我印象深刻,他雙眼噙著淚水彈風琴教唱,那曲調如泣如訴,牽引出遙遠的鄉愁,也成為我生命中的第一首唐詩。

      高中青春浪漫,少年情懷總是詩,國文老師引領我們吟〈春望〉、讀〈琵琶行〉、誦〈長恨歌〉;我曾趁早自習偷偷翻閱幾回《紅樓夢》。一九六○年代,我考上大學,隻身北上。那時流行存在主義,張秀亞老師啟迪我們讀詩、寫詩,讓我們在詩歌尋找一些生命的回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卡之琳(1910~2000)〈斷章〉

      在池塘裡 青蛙忽然跳進 水濺有聲 —松尾芭蕉(1644~1694).俳句

 有次上課,老師在黑板以行草寫出這些詩句,全班同學靜默無聲,一時陷入沉思,個自玩味詩心。當下,我若有所得,內心泛起一片愉悅。從此,愛詩、讀詩、解詩、寫詩成為大學生涯的重要課外活動。那時,朱光潛先生幫我打開一扇美學的門扉,王夢鷗老師引導我認識語言的藝術,而艾略特的歷史的意識有如暗途一盞燈,從而培養出純正的文學趣味。輔園時代,我嚮往先行代詩人,吟哦周夢蝶、羅門、洛夫、鄭愁予與余光中……,在古典文學的基礎上,轉益多師,規模大家,並且提筆邁上詩路。後來與好友籌組大地詩社,與羅青推動草原文學,開設新文藝講座,名家連袂解讀一首詩的誕生……,這些經驗構築我的詩觀與美學﹕知感交迸,用心於字句之外。

      身處白色恐怖年代,我曾多次探測聞一多〈死水〉的深度,在詩史尋找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而美麗島事件宛如一場洗禮,獨立思考判斷忽然覺醒,我在胡適〈威權〉找回那幾乎失蹤的心聲,努力探索〈老鴉〉,嘗試連結范仲淹〈岳陽樓記〉,重新詮釋文本的深層結構。

      一九八○年代,偶然的機緣讓我接觸到民俗藝術,並且跨出學院,走入民間,親自領略另一種學問,斟酌雅俗三十多年,歸納出「民俗是一切藝術的土壤」這個嚴肅的命題,並持續為它尋找答案,提供例證。

     一九九六年,我揮別輔大,應聘彰師,跡近賴和,聆聽〈覺悟下的犠牲〉,一句「勇士當為義鬥爭」撞進我的心靈深處,彷彿是無聲的震撼,縈迴久久。

    「宛如追逐天地線的雁子,以飛行證明活著。」我在半線積極築夢﹕為國文系覓尋新路向;以人文投入行政團隊,共同追求大遠景;啟動文化工程,十年經營彰化學;整理王夢鷗老師文集,重現其文化智慧;尋訪民藝耆老,建構常民生命史;投入文化詮釋與批判,為文化政策提供一些觀點。二○一一年,我從四十年的教授生涯退休,卻又揭開人生的新起點。猶不能忘情田野踏查,持續挖掘人文資源,以例證俗之美,並且進行幾項學術工程,在人間世忙碌、奔馳。

      五十年來,我以詩記錄生命的軌跡,歷程幾個階段,共有二百多首,既展現生命風景,也成為一面鏡子,照見時光隧道中許許多多的自我。這本詩集分一、二兩卷,前者為創作,後者是詩論。我的詩路始終貼緊生命歷程,與時俱變,從抒情敍事,到社會關懷,以至於文化詮釋與批判,風格可謂多樣。形式是分行詩,當中又以自由詩占多數,部分為格律詩與分段詩。詩篇一行、二行、三行……至於組詩〈自述〉一四四行,相當多樣,任憑詩意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例如﹕

     我是追逐天地線的孤雁。 (〈一行詩〉)

     平地造林純園訴說土地倫理, 人文傳世書屋牽繫臺灣子民。(〈給詩人吳晟〉)

     走進時光隧道 那句昂揚的「還我河山」,彷彿 低緩的回音﹕山.河.我.還。(〈金門印象十二首之十〉)

     等花事都過了 你,孤絕的英姿 千指崢嶸,高舉燦然 盞盞,寂寞的輝煌 (〈木棉樹〉)

     其他,如〈一九七三〉、〈深入海流捕捉六棘鼻魚〉、〈空位子等你〉、〈守護臺灣最後的溼地〉、〈臺灣是我們的依靠〉、〈關於飲酒的論述〉等詩,則發揮自由詩體的特色,運筆揮灑,無拘無束,唯一不變的原則是,意象鮮明,語言簡練,以求言近旨遠。至於卷二則屬於解詩與論詩的相關論述。我的新詩論述大概始於大地時代;一九八○年,與大安諸君子合編《中國新詩選》,隔年又推出新詩賞析,以作為新詩入門,當時,我負責胡適、徐志摩、周夢蝶、洛夫與羅青等詩人的名作賞析,開啟新詩的知性之旅。接著推出系列論述,包括﹕〈憂患中的心聲—論胡適的白話新詩〉、〈鄉間子弟鄉間老—論吳晟新詩的主題意識〉、〈路寒袖的詩歌語境〉,以及〈新詩教育的一些觀察〉等。

     特別要說明的是,卷一附錄五首,是二○一一年,我屆齡退休,王灝、林武憲等五人贈送給我的詩篇,詩短情厚,且留作紀念。

     二○一三年,我與隱地聯絡,沒想到促成一段文學因緣。他走踏文壇數十年,集小說、散文與出版於一身,五十五歲(1992)開始寫詩,「用十八年的時間縱橫呼嘯過詩海」(白靈語),出版五種詩集。聽說我寫詩五十年,想出詩集,大受感動。「林教授,這是文壇大消息,爾雅樂意為你出版。」他說著又主動邀約,我看得出那是出自以文字譜寫生命樂章的一份同情與尊重。於是,我答應了。

     古人十年磨一劍,我卻五十年完成《詩路》,可見其艱辛,感謝天地、父母、家人與師友,願這本詩集能與您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