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山寺照片
  • 龍山寺
  • 龍山寺

人間百年筆陣-李煥章剪紙 融入畢卡索元素

亮麗的剪紙藝術

   ─剪紙藝師李煥章

林明德/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出入雅俗為畢生紙藝

斟酌古今成一代藝師

一、

01.jpg

傳統藝術,是指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的傳統技藝與藝能,範疇概括傳統工藝美術與表演藝術。剪紙為傳統工藝美術之一,介於女紅與紙雕之間,具有悠久的傳承歷史與豐厚的民俗底蘊,因此最能展現常民文化特質與民俗性格。

近代臺灣,剪紙工藝曾因陳輝、王克武、查世杰、史金榮、閔君平與李煥章等名家的精研剪紙與精心創作,而大放異彩。但由於社會轉型,環境驟變,造成傳統工藝美術逐漸沒落,瀕臨滅絕的情境,剪紙工藝自不能例外。幸好有些熱心剪紙家的堅持、薪傳與創新,為剪紙藝術維繫一線命脈於不墜。其中,李煥章老師堪稱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投入剪紙五十多年,於精進剪紙技巧、開拓創作面向、深化作品意境、提升民俗工藝價值、透過各式展演教學與推廣,令人敬佩。我認識李老師於一九七O年代,長期的接觸、合作,逐漸成為忘年之交。一九九一年,經基金會推薦,李老師榮獲教育部傳統工藝─剪紙「民族藝術薪傳獎」,他曾感動地說:「基金會是藝人之家。」

剪紙是一種常民文化,屬於女紅手藝,李老師全心投入,脫俗轉精,一刀刀、一幅幅展現剪紙藝術的風華,既流露個人的生命光采,也為我們增添珍貴的文化資產,更為臺灣民間藝術寫上輝煌的一頁。

二、

李煥章(1925~2015),山東省臨沂縣朱陳鎮人,世代務農。父親李秀堂,是位公務員,母親李周氏,李煥章為獨生子。八歲進入村塾,兩年熟讀四書、五經。十歲時,父親過世,臨終前交代:「無論如何都要讓孩子繼續受教育。」夫人堅決的回答:「您放心,我就算要飯也要讓兒子讀書。」為了養家,她賣豆漿維生。十一歲,轉入朱陳鎮實驗小學。由於國學底子好,讀完一年級便直升三年級,一年後又跳到五年級,三年讀完小學。

十六歲時,值中日大戰,戰火蔓延至臨沂,只好輟學,到一家瓷器工廠做了六年的工人。一九四七年,考上臨沂師範學校,重新踏上求學之路。一九四八年,國共內戰,共軍占領臨沂,學校決定委由校長劉聘卿帶領三百多位學生往南逃難。事在危急,母親含淚忍悲的說:「你不要管我了,快逃命去吧!」沒想到這是母子今生最後的對話。

從此,他成為流亡學生,一路南行,自臨沂到蘇州、南京,四處遷徙。一九四九年,隨國民政府渡海到澎湖,在毫無選擇的情況下投身軍旅。一九五四年,到臺灣,上成功嶺接受訓練後,隨著軍隊移防烏日、谷關、嘉義、臺南等地。一九五九年,因爭取到戰亂充軍的流亡學生得以復學的機會,通過甄試,進入員林實驗中學師範部就讀。補修一年,順利畢業,被分發到臺北西松國小任教。

一九六七年,與桃園新屋的徐鳳妹結婚,婚後育有一女二男。一九五九年,他轉調中正國小兼任輔導組長,重拾剪紙技藝,融入教學也運用於輔導工作,讓學生「游於藝」放鬆心情,曾獲得良好的效果。其實,剪紙是他童年的記憶,他曾自白:「以前家鄉嬸子、大娘們的手藝都很巧,會剪會繡,像窗花、鏡花、鞋花,在長期耳濡目染下,對剪紙發生興趣,跟著學會了一些剪紙的基本技法,甚至還幫她們描繪剪紙的圖案。」

一九七九年,他的剪紙技藝受到臺北市教育局文化復興委員會專員邵庭蘭先生的注意,並邀請他協助教學推廣。於是進出中小學、大學社團教授剪紙,投入社區推動剪紙文化,應邀出國展示剪紙技藝,編鄉土教材、舉辦剪紙作品展……,接踵而來。剪紙成為生活的核心,也是精神的支柱。一九八九年,他從教職退休,全心精研剪紙藝術,多次進出大陸,返鄉祭祖、尋訪剪紙重鎮、觀摩剪紙技藝,並深入故宮、國立歷史博物館蒐集相關圖錄與文獻,在題材與寓意、剪刻手法、色彩表現、造型與構圖上,斟酌於雅俗、實用審美之際,逐漸建構出自己的剪紙藝術與美學風格,也帶來無數的獎勵,如:一九九一年教育部傳統工藝――剪紙「民族藝術薪傳獎」;二○○七年臺北市圓山兒童育樂中心成立「煥章剪紙藝術館」;二○一一年新北市政府公告「剪紙」登錄為傳統藝術,李煥章為保存者;二○一四年文化部指定李煥章為「重要傳統藝術剪紙保存者」,為老人家戴上「人間國寶」的冠冕。

李老師鍾情於剪紙五十多年,肩負創作與傳承的使命,為民俗藝術燃燒自己而無怨無悔。二○一五年病逝,享壽九十歲。

 

 

三、

基本上,剪紙有三個必備的三要件,即:紙、剪刀、雕刻刀。

剪刀之運用隨時隨地,十分自在,適合圓弧線的剪裁,能呈現線條的趣味性;刻刀則適用於直線的表現與構圖精密的作品。在細節處理上可以避免剪刀之扭轉導致接口斷裂。李老師指出,遇到很精細的東西,如很小的葉子、很小的圈圈,用剪刀是沒辦法處理的,必須用雕刻刀才能做出。剪刀剪出來的線條較為柔和、細緻,刻刀雕出來的則較為剛勁、粗獷,倘能巧妙運用,可臻於剛柔並濟的境界。

剪紙的原則是:外剪內刻,大處用剪刀,小處用刻刀。刀具的來源,除士林刀之外,還有日本、德國等品牌。大小型制不一,但均為鋼製。剪紙所使用的墊板是他自製的得意法寶――「蠟板」,它軟硬適中,讓他乾淨俐落地雕鏤出精美的作品來。

傳統的剪紙,大多以宣紙和棉紙做為基本素材,可染出各種顏色紙張,更具有薄、輕、柔、吸水、韌度等特點。為了配合不同的創作題材與內容,達到適切又傳神的效果,他特別增加色紙與雲彩紙。有鑑於紙張不易保存又難抵濕氣侵襲,他想到故宮名畫之所以千年不壞,關鍵在於材質,於是改以綾、絹來創作。他也引入日本深淺濃淡的色紙做為套色之用。這些改進讓民俗剪紙提升到審美層次,展現雅致又不褪色的藝術價值。

剪紙是一門在紙(或絹、綾)上進行剪、刻的手工技藝,其圖案的精美、多樣,往往取決於刀(剪刻)法的變化與摺疊技法的差異。其刀(剪刻)法又分為三種,即:

(一)      陽刻:把原有的圖案線條保留下來,去掉線條以外的部分,形成鏤空處多、透光性強的視覺效果。

(二)      陰刻:把原有圖案線條刻去,留下線條以外的部分,這種技法使作品保留完整的塊面,可配合染色來增添美感。

(三)      陰陽刻:視整體構圖之需要,交互運用陰、陽刻,以求作品的多變與生動。

李老師指出,陽刻以線為主,線線相連,萬剪不斷,其細如毛髮,精妙非凡;陰刻以面為主,線線相斷,大塊形象更顯得渾厚凝重;陰、陽刻兩種技法的交相運用,使畫面產生虛實交映的效果,也締造了陰陽倚伏、有無相生的情境。

在剪紙藝術裡,摺疊技法也是重要法門之一,李老師非常了解個中奧妙,他曾說:「摺的型式分對稱摺、三摺、四摺、五摺、……十二摺等,千變萬化,隨個人創造力去剪、去刻,好像變戲法一樣,展現美好的作品。」並且指出,摺疊法又分為兩類,一是線對稱摺剪,一為中心點對稱摺剪。摺疊技法剪出的造型以圓形為主,大多表現於團花圖樣。

在剪紙工藝的色彩表現上,大致可分為單色剪紙與複色剪紙。前者指單一色彩的剪紙圖像,大多採用紅色,象徵喜慶、吉利;後者為採用兩種顏色以上的剪紙圖樣,由於不同色彩互為映襯,畫面繽紛,造成強烈的視覺效果。因製作技法的差別可分為套色、染色與拼色三種。之外,李老師又提出繪色、印色與噴色等技法,平添剪紙的藝術效果。

在剪紙的造型與構圖上,處處可見他用心於刀、紙之外,他扎根於傳統,融滙中西美學元素,展現具象、抽象多元藝術造型,開出剪紙的現代意義。他取材民俗、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古典小說、書法字畫與青銅文物,融入馬諦斯(Matisse)、畢卡索( Picasso)的現代藝術元素。「創新」是他提升剪紙藝術的原動力,而賦予民俗藝術新生命則是他的終極關懷。

李老師深入傳統,反思創新,不僅為民俗藝術注入活力,也開出臺灣剪紙藝術的亮麗成績。依據他的一千多件作品,可歸納為六大類,即:

(一)      傳統民俗類,包括:1、歲時節慶;2、貼花祈賀;3、神獸;4、佛道神仙;5、神話與傳說。這類有四百件之譜,占很大份量,可見他對民俗的重視。

(二)      傳統人物類,包括:1、歷史故事與小說人物;2、百姓生活;3、戲偶臉譜。二百六十件,其中前兩者占多數,也是他剪紙藝術的重要類型。

(三)      傳統花鳥類,包括:1、花鳥圖;2、植物圖。一百六十件。

(四)      傳統動物類,包括:1、走獸;2、水族;3、昆蟲。一百三十件。

(五)      傳統其他類,包括:1、傳統詩詞;2、傳統器物。一百一十四件。

(六)      現代題材類,包括:1、建築及風景;2、瓜果器物;3、西洋經典圖文;4、西洋卡通造型;5、現代人物造型。一百三十九件。

六類涵蓋二十種子題,足以說明其作品之多采多姿與無窮的創意,是當前剪紙藝術界罕見的。這裡列其中幾件,以窺其藝術風格之一斑:

 

(一)、傳統民俗類/歲時節慶:〈百壽圖〉

02.jpg

尺寸:長74.0cmx寬48.5cm

漢字書體多變且美感獨具,在《百壽圖》中,先以一巨型草書「壽」字作為視覺焦點,充分表達祈福祝壽之意,再聚合一百個形態各異之篆體「壽」字為襯底,經由陽刻處理,留下筆畫線條成為鏤空裝飾,使整體畫面顯得高古雅致,充滿祝賀之美意,上方有「萬壽無疆」楷體陽刻,顯得端莊穩重。

 

(二)、傳統人物類/百姓生活:〈琴棋書畫仕女〉

03.jpg

尺寸:長35.3cmx寬169.3cm

「琴棋書畫」是傳統文人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四大「雅器」,同時象徵著生活安逸、康寧,並擁有高度的學識涵養與生活品味。李煥章藝師的「琴棋書畫」共分四個單元,「琴」部分的眾仕女或站或坐,似是琴藝交流;「棋」部分兩人對弈,與觀棋者專注凝視棋盤;「書」者一夫人端坐閱讀,一旁仕女或捧匣或尋書,畫面生動;「畫」中一人凝神揮毫,兩旁仕女靜觀其藝。此作品主題與背景編排細膩,人物姿態、動作均精細雕琢,神態維肖維妙。

 

(三)、傳統花鳥類/花鳥圖:〈鴛鴦〉

04(1).jpg

尺寸:長20.0cmx寬27.6cm

作品由字體與圖像合成,李煥章藝師在字體創作,運用複色剪紙的技法,彩色色紙套色詮釋鴛鴦二字,藉此增添色彩變化,並豐富畫面的層次感。而在畫面的鴛鴦,雙飛雙棲、恩愛無間,比喻夫妻和諧美好、忠貞不渝之情。構圖中增加水波紋,使畫面呈現動態之美。

 

(四)、傳統動物類/走獸:〈虎群〉

05.jpg

尺寸:長29.3cmx寬140.5cm

作品集結了各式虎的經典姿態,集美麗、勇猛、嚴肅於一身,每隻虎的斑紋各自不同,神韻也大異其趣。讓不同的虎並存一畫面,呈現和諧感,更見巧思。李煥章藝師自創以綾紙創作,使作品不朽,可見其用心。

 

(五)、傳統其他類/傳統詩詞:〈赤壁賦〉

06.jpg

尺寸:長19.1cmx寬297.7cm

〈赤壁賦〉是宋代蘇軾最知名的作品之一,內容描述蘇軾與友人遊覽赤壁時,聯想到赤壁之戰,進而討論天地人生的過程。本作品字體細致,以陽刻表現其優美典雅,黑色綾紙顯現書法的質感與特色,值得細細品味。

 

(六)、現代題材類/西洋經典圖文:〈愛與祝福〉

07.jpg

尺寸:長119.3cmx寬54.8cm

作品結合了「報喜信」與「聖經愛」兩種元素,構成「愛與祝福」的主題。「報喜信」此一題材,出自《羅馬書》第14-15章,是由使徒保羅寫給當時羅馬教會的一封信:「傳福音報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聖經愛」此一題材,出自《哥林多前書》十三章4-8節,乃《聖經》全書第46本書。李煥章藝師以陰、陽刻技法交錯使用,文字連貫呈現出精湛細致的刻工,再以陰刻透光性強的特色,彰顯主題;精巧構圖使作品充分表現出信仰、靈性相通的特殊心境。

 

四、結論

李老師生於動盪不安的時代,歷經失怙別母離鄉的悲苦、嚐盡流亡學生的辛酸,憑著毅力活著並在臺灣成家立業。因緣際會,重拾剪紙記憶,用心紙藝,精研雕龍之術,積極探索傳統與創新的關連性。其深厚的人文素養與多元的藝術視野,內聚成為一股堅實的創作潛力,是劉勰所說的「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文心雕龍˙神思》)的大師。

他從容馳騁於剪紙世界,揮灑紙藝的萬般風情,例如:〈蘆雁〉、〈八仙慶壽〉、〈清明上河圖〉、〈鑑真和尚〉等。在長篇鉅幅的作品中,他捕捉意象、構圖設色與安排情節上,匠心獨運,儼然是一幅幅精彩的「敘事圖」,例如:〈關羽讀春秋〉,本事是曹操設計讓關羽與嫂嫂同住一旅館,企圖汙名,以坐實亂倫行為。但關羽點燈讀《春秋》,通宵達旦,關平、周倉隨侍在側,畫面凸顯關羽正義凜然的形象;〈八十七神仙卷〉,張大千曾認為是北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圖〉的濫觴,畫中以道教故事為題材,描繪眾神朝覲元始天尊的場面。他以虔誠之心,經歷六年才完成的,是他的精心之作,也締造了另一座藝術高峰。

二〇一四年,文化部長龍應台專程到三重拜訪李老師,震懾於大師的剪紙藝術造詣,肯定此一珍貴的文化財,並啟動專案進行剪紙傳統藝術與李煥章藝師作品建檔保存計畫,以做為未來空軍三重一村「李煥章藝術紙雕」的軟體準備。對孜孜矻矻於剪紙藝術的李老師,毋寧是一種遲來的尊重。

從本文列舉六大類型的六幅代表作品中,可以窺見李大師的終極關懷是,將剪紙工藝推向審美層次。五十多年一千二百件的作品,毋寧是一種莊嚴、深刻的詮釋。

 

08.jpg

日僑協會研習班學員於結業時,手拿自己的剪紙作品與李煥章合影。(李煥章/提供)

 

 .png

Attachments:
Download this file (01.jpg)01.jpg163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