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山寺
  • 龍山寺
  • 龍山寺照片

人間百年筆陣-搶救稀有的文化資產--普安堂的修行與儀式

搶救稀有的文化資產--普安堂的修行與儀式                                                 

林明德

  普安堂與新莊慈祐宮纏訟多年,瀕臨拆廟還地的命運。二○一一年,首次向地方政府提報古蹟,經過幾番波折,終於被市府公告為歷史建築。沒想到今年十月七日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撤銷登錄歷史建築的處分,群情嘩然。這毋寧是對《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挑戰,也讓保存再現危機。這裡想透過新事證《百年古剎普安堂》,嚴肅地呼籲地方、中央政府正視一座稀有的文化資產。

  普安堂座落於土城芬園崎,日治大正三年(1914),由王文彬創建,隸屬齋教先天派,迄今是大臺北地區唯一僅有的齋堂,深烙歷史、宗教與文化的印記,特別是李應彬先生接任第五任管理人之後,歷經三十多年的修為與努力,把普安堂營造成宗教、藝術、文化三位一體的文化園區。李先生(1910~1995)年輕時即投入寺廟彩繪,廿九歲曾和前輩潘春源先生(1891~1972)「對場」為艋舺龍山寺後進大門彩繪門神。他也投入沙龍美術圈,先後入選臺灣府展及省展獲獎,被定位為臺灣前輩藝術家。一九六四年,他隻身到偏僻的土城媽祖田普安齋堂常駐,以美術來表達個人的宗教感動和修行境界。

  李先生與齋教先天派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光復初期從中國大陸引進「至聖先天老祖大道紅卍字會」。該會是一九一六年由吳福永在山東省創立「道院」開始的。信仰「先天大道」、供奉「至聖先天老祖」、主張「五教合一」,並以「扶乩降鸞」等仙佛的訓示來教化社會百姓。一九二二年,濟南成立「世界紅卍字會」,隨海外華僑而開枝散葉,分布東南亞。

  「紅卍字會」的信仰、教義和運作,讓人聯想到臺灣的民間宗教-齋教,尤其是「先天派」齋教,以及「一貫道」。李先生加入「紅卍字會」,熱中於他們的參禪打坐。後來在大稻埕「基礎組佛堂」求道,成為一貫道信徒。

  他曾在佛堂和家裡講經說法,講授內容包括佛教、道家和儒家經典。為探求「全真」和「金丹」的精髓,經朋友介紹到三峽先天派齋堂元亨堂尋道。他以對先天派教義的領悟,並付諸行動,前後十年普安堂進行四周整體園區的造景建設。首先著手整修已經荒廢的觀音堂,這是一座結合民宅與佛堂的磚造三合院式建築。

  接著募款修築媽祖坑古道,作為普安堂登山石階步道,並請名師廖石成先生為普安堂登山步道建築外山門。為配合山門的建立,他在步道旁的大石上刻寫雙關語「至上之道」,也在觀音堂西側巨石上,完成兩件摩崖石刻書法:右邊為巨大的草書「佛」字,左邊則為隸書「靜氣養神」四字,以強調先天齋教「佛道雙修」的教義,也就是道家所謂的「性命雙修」。

  在觀音舊堂後山,他親手雕塑地藏佛像,在地藏菩薩道場原址建造「地藏寶殿」新佛堂。地藏寶殿完成後,除了增加九華山地主閔公和兒子道明之等身大塑像作為菩薩脇侍外,又在菩薩像背後彩繪山水圖畫,象徵九華聖境,成就了古今中外難得一見的、最完整的圖像學表現。

  先天派教義是透過禪定的方式,讓人回到未出生前的狀態,(本性)。齋堂在禮佛上有一套儀式,佛桌的擺設,都象徵道家修練坐禪的功夫,例如︰老母燈代表人的玄關,是生死的源頭;敬茶淨飯是呈現陰陽調和宇宙開展的狀態;供奉「五果」是代表心、肺、胃、脾、腎的五氣調和;而「五齋」則是以金針、木耳、海帶、紅棗、香菇,代表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相生。

  李先生很重視先天派第九祖黃德輝的法門性命雙修。所謂「性命雙修」,先煉「性」,屬於佛教的功夫;次煉「精氣神」,其過程從「下手」到「了手」,最後則「煉神還虛」,稱為「撒手」,則屬於道家「金丹派」的功夫。如能煉到性功、命功合一,即是性命雙修,這次序都包含在先天派進道科儀的「採取、火候」裡面。

  他獨鍾於濟公禪師的表現,在民間信仰裡,濟公是李鐵拐仙祖、降龍尊者、伏虎尊者、達摩祖師和布袋和尚的轉世。藉由宗教人物畫題材來抒發個人的修行體悟。他依循先天派齋教所尊崇的呂純陽祖師等的金丹教義,如呂仙祖的《太乙金華宗旨》,都是他研讀的經典。

  學者指出,普安堂,內含三個身分:1. 是教友持齋拜佛的佛堂;2. 是鸞堂文化的傳承點;3.是地方私塾教學的所在。我們從普安堂供奉呂仙祖、關聖帝君和王天尊三位恩主可以獲得證實;普安堂還保存了日治大正年間鸞筆鸞具及手抄本鸞文十餘冊。鸞文中包括有佛、仙及儒宗聖賢,如南海佛、釋迦佛鸞降。

  他努力鑽研先聖先賢的經典,期能達到「自渡渡他」的大乘精神。這無疑是一條艱辛而孤獨的修行之路,因此濟公禪師那種跳脫體制,以獨特風格來引導大眾的路徑,是他所仰慕和效法的對象。

  李先生深知先天道是修行最好的路,以數十年的藝術造詣和宗教修行的心得,胼手胝足在土城媽祖田荒郊山野裡的普安堂,構築他心目中的理想淨土,有人稱讚是座宗教文化園區。無庸置疑,普安堂是他留給我們的瑰寶,也是斯土斯民的共同歷史記憶,除有形文化資產外,還有更遼闊且深邃的無形文化資產哲學境界。經過多面向挖掘與整合,讓我們重新發現︰普安堂不愧是稀有且珍貴的文化資產。而新事證《百年古剎普安堂》,就是最好的說明。

 

144593233853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