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山寺
  • 龍山寺照片
  • 龍山寺

人間百年筆陣-三月迎媽祖的深層訊息

20180409.jpg

三月「迎媽祖」的深層訊息

 

臺灣民間社會一向以黃曆的歲時節氣作為生活依據。三月有清明、穀雨、立夏等節氣,而清明節、保生大帝誕辰、媽祖生……接踵而來,可說是既忙碌又熱鬧的季節。其中又以媽祖(960~987)生最具代表。明清之際,閩粵移民來臺,為渡過險惡的黑水溝,乃在船上供奉媽祖,安抵後,建廟膜拜。長期以來,各地遍布媽祖廟,可見媽祖的信仰力。

俗諺云:「三月迎(ngiâ)媽祖。」意指三月二十三神明誕,民眾成群結隊抬著媽祖神像遶境遊行的儀式。但由「迎」變成「瘋」、「痟」,意味著此一「非常」的嘉年華會,全臺狂熱的盛況,例如:白沙屯媽祖北港徒步進香、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北港媽祖遶境、南瑤宮媽祖潦溪、臺南迎媽祖、土城媽祖割香……等,並帶出多采多姿的文化特色。在上述活動中,包括:進香、刈火、遶境,因語彙不同其語境也有所差別。進香,指神明拜會友廟的宗教活動,關涉神與神、信徒與信徒之間的聯誼;刈(割)火,又稱刈香,指分靈或地方神明前往祖廟或威靈廟宇舀取香灰,帶回放入主爐,象徵香火、靈力相結合;遶境,則指神明年度例行性巡視轄區,以保閤境平安。

「三月迎媽祖」的宗教活動累積相當厚實的文化底蘊,成為臺灣民俗文化的珍貴資產。二〇一一年,文化部公告「白沙屯媽祖進香」、「大甲媽祖遶境進香」與「北港朝天宮迓媽祖」為國家指定重要民俗,證明了臺灣民間宗教的軟實力,舉世罕見。

基本上,遶境、進香是一項單純的宗教活動,屬信徒自發性行為。參與的動機,包括:還願、贖罪、祈求平安……等,藉由長途跋涉(苦行)以祈福消災、淨化心靈。這裡特別以三大重要民俗為例證。

苗栗通霄拱天宮(1863~)白沙屯媽祖,每年信眾以徒步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全程四百公里,歷時八、九天。香路由媽祖神轎以「踩轎」(轎伕扛轎遇到岔路,立即停下,靜心感受轎桿指示的方向)方式決定行走路線與停駕、駐駕地點,年年不同,十分神秘。抵達朝天宮後,進香客先拜天公,於子時舉行刈火儀式;回駕安座後第十二天再開爐合火,為進香活動劃上句點。對白沙屯年輕子弟而言,毋寧也是一種成年禮。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是指一九八八年大甲鎮瀾宮媽祖與信眾以徒步前往新港奉天宮的進香活動。廟方綰合遶境與進香,成為宗教活動的新語彙。全程三百多公里,跨越四縣二十一鄉鎮市,歷時九天八夜,並訂定十大典禮,儀式莊嚴。而參與的信眾數十萬人,被視為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之一。沿途民眾誠摯準備各式餐飲、點心,或提供香客飲食、沐浴、休息,在信仰道路上展現最溫暖、純樸的人情風景。

「北港迓媽祖」,為北港朝天宮(1694~)的媽祖遶境活動,它是島內分靈最多的媽祖廟。迓(yà,即迎的意思)媽祖,以笨港溪為分界,因南街、北街,而有南巡與北巡之分。遶境隊伍有陣頭、藝閣、花車,與眾多隨香隊伍,綿延四、五公里。其中藝閣數量稱冠全臺,而「炸轎」(又名「吃炮」、「虎爺吃炮」)與元宵節的臺東炸寒單爺、鹽水蜂炮被視為全臺三項鞭炮聞名的活動。北港迓媽祖是媽祖巡視轄區的活動,清代以來,早已聞名遐邇,規模盛大,場面壯觀,堪稱遶境的典範。

三月迎媽祖,既瘋狂又熱鬧,為臺灣宗教展現不可思議的信仰力。不過從文化人類學的觀點可以找出較為深度的解讀。媽祖是航海神,也是臺灣的守護神,透過遶境、進香活動,展現寺廟的凝聚力與組織動員能力,此其一;在漫長香路歷程,既是對香客的虔誠信仰表現,也是人際無差別的交流,此其二;人身是道場,憑體力、毅力苦行,宛如行禪,除了淨化心靈,也再次完成自我,此其三。這些深層訊息,值得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