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山寺照片
  • 龍山寺
  • 龍山寺

人間百年筆陣-臺灣茶藝

  • 20180911.jpg
  • 茶傳奇

俗語云:「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言簡意賅的揭開日常生活必需品項。當中排序末端的茶,最堪玩味,除了反應常民的飲食習慣外,也有一份精神美感的追求在。然而,弔詭的是,在中國古典文獻十三經和許慎《說文解字》都不曾出現「茶」的蹤影,涉及「茶」的都做「荼」,並賦予多重意義。

直到唐德宗建中元年(780),茶聖陸羽(733~804)推出世界第一部茶的專書《茶經》,才為「茶」找到身分證。他首先創新字,將「荼」字減一畫成為「茶」;其次,就文獻配合踏查加上實際體會,建構《茶經》三卷七千字,成為世界茶學的根源。流播中外,往往結合各地文化特色,發展出新風貌,例如日本的茶道、臺灣的茶藝……等等。

  • 臺灣茶

臺灣自古即有野生茶,如中部山區水沙連,是原住民的特殊經濟產品。明末清初,閩粵移民從原鄉帶來飲茶習慣,但茶產量並非經濟主力。一八六六年,英國德記洋行約翰杜德(John Dodd)自福建安溪引進茶苗,提供貸款、教導茶農、購茶精製、外銷歐洲,產、製、銷三位一體,締造臺灣茶業新天地,一時茶棧、茶館、洋行紛紛設立,而烏龍茶、包種茶也打造了金字招牌,馳名海內外。論者以為杜德創造臺灣茶百年基業,不愧是臺灣茶業之父。

長期以來,因為茶業界的用心經營,依不同茶產地特色,逐漸形成凍頂烏龍茶、文山包種茶、東方美人茶、阿里山露珠茶、臺灣高山茶、松柏長青茶、木柵鐵觀音、三峽龍井茶、龍潭龍泉茶、日月潭紅茶等十大茶種,特別是前四種名聞遐邇,深受中國、日本、歐美人士的喜愛。

  • 茶藝風

一九七○、八○年代,臺灣先後締造經濟、政治雙奇蹟,國人自我意識覺醒,開始講究生活素質與品味,於是有關茶學的研究、茶藝的追求,蔚為風氣,例如:李瑞河(1935~)創立「天仁茗茶」,並成立「陸羽茶藝中心」,改變飲茶文化,特別是茶器製作、泡茶理念與茶會的執行,使飲茶融入現代人的生活中;蔡榮章(1949~)開創功夫茶館,以多種茶藝專著建立茶湯理論、泡茶師檢定,並主編茶藝月刊、推廣飲茶教育,堪稱茶藝的奠定者;至於學者出身的張宏庸(1948~)教授,長期沉潛比較茶學,校勘陸羽《茶經》,推出茶學文庫,經營《臺灣茶藝發展史》,並身體力行,實踐生活藝術,為茶藝提供大方向。

在這樣的扎實的基礎上,臺灣茶界興起茶藝風潮,宛如千巖競秀,而且影響深遠。

  • 軟實力

臺灣民眾嗜茶,喝茶文化深植於日常生活中。近半世紀以來,在富裕的經濟條件下,從實用層次攀升,追求審美品味成為風尚,於是茶學、茶藝共論,茶館、茶會並行,不僅平添生活情趣,其茶藝文化內聚茗茶、茶泉、茶器、茶術、茶人、茶所、茶食、茶宴諸面向,開出舉世罕見的茶藝新境界,有目共睹。一九九三年,李瑞河在福建創立「天福茗茶」,二○○二年開設「天福茶博物院」,將茶藝返轉大陸,以延續茶文化命脈。

更難能可貴的是,臺灣茶藝涵蓋古今,生機盎然。既精通小壺泡的功夫茶,守住花茶、鐵觀音、高山茶、綠茶、紅茶等茶系的茶性與原味,以滿足味蕾的高度要求;且在這個基礎上轉換到冷飲茶,而不失原味,充分顯示無限的創意。風靡全球的泡沫紅茶與珍珠奶茶(Bubble tea),莫不由臺灣茶界研發出來的,成為《牛津英語詞典》等字書的新語彙,堪稱飲食奇蹟,毋寧也例證了臺灣茶藝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