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山寺
  • 龍山寺照片
  • 龍山寺

人間百年筆陣-書香門第在溪州

20190612.jpg

一九六○、七○年代,臺北重慶南路的出版社、書店櫛比鱗次,加上附近幾座書城推波助瀾,共同締造文化臺北新氣象。我們躬逢其盛,經常在週末進出尋幽訪勝。記得有座書城入門口張貼著一副迎賓的對聯:「貧者因書富,富者因書貴。」十分矚目。聯句出自王安石(1021~1086)的〈勸學文〉,這是一首五言詩,充分表現王氏對讀書的看法:讀書有種種好處:可彰顯人才增添人智,愚者得賢、賢者得利,讀者可以光榮生命不會墜落。但好書難逢更難得;「有即起書樓,無即置書櫃。」可說是道盡愛書人的心聲了。其實也影響我在一九八二年推動「書香社會」、「以書櫃代替酒櫃」的主張。

在我的知己老友中,有幾位是愛書成癖購書狂型的,藏書既多,祇好連續買屋給書住。而吳晟是當中極為特殊的案例。他「戀書成癡、愛書成癖」,一九七一年返鄉教書,第一座書櫃,是太太的嫁妝;一九八四年,才擁有第一間六坪大的書房;二○○○年,在三合院西廂房擺上一排排活動書櫃;二○一○年,在老宅前院樟樹林蓋一間給藏書住的房子,兩層半樓房約六十坪,入門客廳,有棵大樟樹,成為人、樹同住一屋的景觀,落實了夫妻倆的「樹權」觀念。

吳晟自述,建造書屋「純粹只是為了存書可以得到妥善照顧;同時便於拿取、閱讀。外在的秩序,應該有助於內在思緒的整理。」而最大的心願是,很多藏書曾隨意翻閱,晚年,「趁還有些微光/再讀上幾頁」,多充實自己,「或許在生命體悟、文學修為,還有些長進的機會。」

這間書屋,他逕稱鄉間書屋,是給書住的房子。有幾個特色:採綠建築概念,一面水泥牆三面玻璃落地窗;不設樓梯,改以斜坡道,成為無障礙空間,書櫃當欄杆、隔牆;書架採用原木板(海運貨櫃拆卸下來的杉木,再利用),具承載力又古色古香;屋外草地、十幾棵大樟樹,綠意盎然又清涼,符合環保概念;與隔壁稻田不砌圍牆,視野遼闊,充分發揮借景的效果。

書屋藏書號稱萬冊,當中以文學—特別是詩歌—書籍占多數;有一類「私密藏書」,相當特殊,這些可能是吳晟思想的重要根源,包括:與所學相關的植物圖鑑、自然生態、農業論述、……;具有思想、哲理性的雜誌,如《自由中國》、《文星》……黨外雜誌,以及自由主義色彩的學者如殷海光、羅素……,對他影響極為深遠,不僅培養了背離反共國策、威權體制教育的人文思維,更讓他萌生在地意識。

吳晟愛書,自白「一輩子最奢侈的娛樂費,便是買書。」為了安置藏書,「有即起書樓」。不過,重要關鍵是,「這裡是我們世代安身立命的家園,我的子孫也都喜歡住在這裡。」此其一;「不只是我,我們全家都喜歡讀書。」在鄉間夜晚,看書成娛樂,也培養了純正的文學趣味。因此,書屋成為「全家共用、共同閱讀的天地。」此其二。

據《聯合報》(2019、3、13)載:現代社會誘惑太多,許多人「只讀手機不讀書」,缺乏「純粹享受閱讀樂趣」的素養。解決之道,宜用全新方式引領讀者走進書的世界,讓圖書館、書店社區化。

鄉間書屋,具有讀書、寫作、聊天、聚會、坐臥等多樣功能,藏書涵蓋人文、社會、藝術、自然與科學等範疇,堪稱一座小而精的人文空間,詩人企圖為吳家營造書香門第,為子孫提供境教場域,其用心與作為,毋寧也為現代社會提供一個範例。我曾為「給書住的房子」,寫了一首小詩,以詮釋其精神,並表示個人的感動:

平地造林,純園

訴說土地倫理

 

人文傳世,書屋

牽繫臺灣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