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山寺
  • 龍山寺
  • 龍山寺照片

人間福報專題─布袋戲第一代女頭手江賜美

布袋戲第一代女頭手江賜美

林明德

 

 

       從世界戲劇史上看,臺灣布袋戲可說是稀有的劇種。此一傳統劇種,涵藏多樣元素、表演獨樹一幟、文化底蘊豐厚,更帶出文創的新路向,從而型塑傲世的藝術特質,締造臺灣文化奇蹟。二OO六年,行政院公布二十四個臺灣意象票選結果,由布袋戲奪冠,第二至第五意象依序為玉山、臺北101、臺灣美食,與櫻花鉤吻鮭。在尋找臺灣意象過程,布袋戲能脫穎而出,充分反應了兩百年來,它已成為斯土斯民的集體潛意識。因此,被大家認定的「國家意象」代表。

       布袋戲發源於中國福建閩南,隨移民傳到臺灣,經過長期傳承衍變,逐漸呈現深具本地特色的劇種,更發展出獨步全球的布袋戲文化。臺灣布袋戲的發展歷程,密切結合社會趨勢,由早期的南管、潮調布袋戲,而北管布袋戲、皇民化布袋戲、反共抗俄布袋戲、金光布袋戲、電視布袋戲,到霹靂布袋戲,路徑相當曲折。至於布袋戲團則分布各地,形成一張亮麗的布袋戲地圖,當中,以臺北「小西園」、「亦宛然」,雲林「新興閣」、「五洲園」最具代表,門派開枝散葉,別格別具。

       布袋戲涵攝文學、戲劇、音樂、說書、雕刻、彩繪、刺繡、製作等元素,成為一種綜合藝術。布袋戲的演出分前、後場。前場為主演,是演出的靈魂人物,戲齣口白完全由主演負責,他必須五音(生、旦、淨、末、丑)分明,掌握八聲七情,熟記角色身分,唸出四聯白(定場詩),適時表現文學典故、俗話、諺語,以貼近常民生活經驗,引起共鳴,臨場即興表演說書人的看家本領,以吸引舞台下的觀眾。後場指音樂演奏,分文、武場,文場是悠揚的管弦樂,以襯托文雅、哀怨的氛圍;武場為鑼鼓聲,以鑼、鼓節奏表達打鬥、急促的動作。布袋戲由前、後場組合,而主演一人多藝的展現表演家風範,其高難度堪稱舉世罕見的。

       臺灣布袋戲的表演,不論前場、後場,一向是男人的舞台,尤其是主演,因為體力、嗓音的關係,較不適合女性,因此,歷來女性演師屈指可數。不過,江賜美卻是個異數,七十年的演藝生涯,不僅擁有完整的演出資歷,也參與了布袋戲各式各樣的表演。她是臺灣布袋戲史的締造者之一,也是公認的第一代女頭手。

       江賜美(1933~),南投人。祖父江金鰲,人稱「海鰲伯」,是西螺阿善師的再傳弟子,開武館授徒,替人接骨療傷,為地方有名人士。父親江同生(1914~1976),本來跟隨父親習武,經常參與迎神賽會的演出,由於天賦音樂才華,無師自通,擅長中西樂,並發明「獨線弦」。一九五O年,他租下「錦華樓」戲牌,與女兒江賜美遊走各地演出。江賜美的學藝過程相當獨特,她沒有拜過師,對於操偶技巧、五音口白、故事鋪排,完全自己摸索竅門。由於「目識巧」、記憶力強,只要見聞幾回,即能心領神會,成為自家演出的智慧。

       十八歲,她正式登臺演出〈狗母記〉,深獲好評,罕見的「女頭手」掀起戲棚下一股騷動。一九五二年,「賜美樓」劇團成立。這是江家的劇團,父親擔任團長,大哥江廷鑾負責場務與海報,小弟江木順為二手與支援,後場樂師都是團長的多年伙伴,以北管樂曲為主。

       一九五三年,「賜美樓」到臺北「眾樂園」演出《萬劫樓》,巧遇「亦宛然」李天祿(1910~1998),才有機會到延平北路「慈聖宮」演出謝神戲。一九五四年,江賜美與柯金富結婚。她最拿手的戲是《怪俠紅黑巾》,把劍俠戲發展為金光戲,劇情既魔幻又纒綿。一九五九年八月七日,臺灣發生大水災,南投嚴重受創,他們賴以維生的戲籠被洪水沖走,全家生計陷入困境。父親祇好帶著家人組成「賣藥團」,闖蕩江湖。

       一九六七年,江賜美與丈夫帶著五個孩子遷居臺北縣(現為新北市),並申請「真快樂掌中劇團」牌照。一九七六年,代表臺北縣參加「六十五年度臺灣區地方戲劇—掌中戲組比賽」,榮獲優等獎,從此戲路不斷,所到之處,觀眾為之陶醉。

       一九九二年,江賜美六十歲,決定退休。六個孩子,有四位繼承衣缽,老大柯加財、老二柯加添擅長「三大戲」的主演,老四柯秋寬擅長場務,並擔任二手,老么柯秋芬也成立「快樂掌中劇團」。

       一九九七年,「西田社」挖掘臺灣布袋戲十五名女演師,敦請江賜美復出,點燃薪傳的火把,她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演出古冊戲〈乾隆遊西湖〉,魅力不減當年,從此許多文化場都可看到她的身影。

       難得的是,她的孫子柯世宏、柯世華兩人繼承衣缽,專心學藝,在傳統與現代對話,媒合跨界的會演,覓尋可能的路徑。曾孫柯秉呈,現為國中生,擎偶架勢十足。一門四代為布袋戲注入活力,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資產。

       江賜美歷年演出的劇目,分四類二十八齣,即:

  • 古冊戲:如《南唐演義》、《甘羅出世》、《包公案》、《封神榜》等。
  • 劍俠戲:如《萬劫樓》、《江湖八大俠》、《怪俠紅黑巾》、《半古佛》等。
  • 折子戲:如〈義犬救子〉、〈乾隆遊西湖〉、〈紙馬記〉、〈洛陽橋〉等。
  • 臺灣民間故事系列:如〈楊本縣過臺灣—美人梳妝血〉、〈臺灣民間故事—跛脚孝子與蔡牽〉等。

二O一O年,臺北縣文化局登錄「江賜美—布袋戲」為傳統藝術。二O一一年,《戲海女神龍—真快樂.江賜美》出版。

二O二二年,文化部認定布袋戲江賜美為新科人間國寶。江賜美從事布袋戲演出七十年,歷經內台、賣藥團、外台、文化場等不同布袋戲發展階段,諳熟布袋戲藝術與文化底蘊,表現傑出、獨特,是位具代表性的女演師。我特別撰寫小詩向八十九歲江老師祝賀:

少年初登臺掌藝驚艷江賜美

高齡加桂冠自強不息女神龍